content

近四萬億的稅收都幹什麼去了?

作者:林金芳  2008-05-03 00: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最近一期《南方週末》刊登了一篇文章,描述一個"虛擬"母親的所遭遇到民生問題。從孩子的出生,到看病、買房,再到水、電、氣,銀行取款,孩子上學,都無一不面臨種種無奈與辛酸。這位母親,也是一位普遍的納稅人,據說,在2006年,像她這樣的納稅人,一共繳納了37636億元稅給政府。或許,我們與她一樣,都不知道這些稅都干了什麼!為什麼不能拿這些錢去打造更好的公共產品和服務?

美國政治家亨利·克萊指出:"政治是一個信託機構,而政府官員則是受託人;信託機構和受託人都是為了人民的利益而設立的。"從這個角度,對財政收支過程中發生的信息,納稅人顯然有著充分的知悉和獲取的權利。

根據稅收的徵收與支出流程,一般來說,納稅人的知情權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對稅收政策制訂的知情權,對稅收政策內容的知情權,對稅收管理的知情權,以及對稅款支出方向、效率的知情權。我們的錢干了什麼?產生了什麼效果?這都是每一個納稅人都有權知道的。然而,這麼多年來,從中央到地方,似乎從來沒有一個報告認真、詳細地公布過財政收入的分流與使用。老百姓只能從媒體報導、專家臆測的隻言片語中"想當然"。

對政府預、決算及預算執行情況的知情權,這也是納稅人知情權的重點和關鍵所在。稅款支出過程是政府"生產"與"分配" 公共產品與勞務的過程,稅款支出的方向如何、效率高低,直接關係到納稅人的福利實現,進而影響著納稅人的納稅積極性和稅款的徵收。可是,偏偏這些重要部分,涉稅部門往往以保密權和隱私權為藉口,把一些普通的資料也納入保密範圍,不予公開。

前段時間,有關部門搞了一個"個稅自行申報",結果在全國各地遭到冷遇,有些地方甚至為零。中國人納稅不積極,有些認為這是因為中國公民納稅意識不強、有關部門準備不足。我倒認為,國人"納稅不積極",這應該早在預料之中,在一個權利和義務不明、沒有陽光照射的稅務、財政體制中,公民的納稅積極性從何而來?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財政透明守則宣言》,有個觀點很經典,財政透明度是優良政府管理的一個關鍵方面,只有遵循更有力和更可信的財政政策,才能贏得知情公眾的支持。

據統計,我國稅費總負擔佔GDP比重已達25.1%,如果再加上體制外,將達30%左右。美國《福布斯》也報導,中國內地的"稅負痛苦指數"位居全球第三、亞洲第一。與"高稅賦"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我們的低福利,正如《南方週末》所虛擬的這位媽媽所遭遇到的。儘管每年財政收入超常增長,可公共服務支出所佔財政收入的比重卻越來越低,相反,行政管理費用卻如脫韁野馬。這種"高稅賦"且"取之於民、用之於官"的現象,無疑大大挫傷公民自行納稅人的積極性。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