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大佛又名凌雲大佛,為彌勒坐像,位於四川省樂山市城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處,依凌雲山棲霞峰臨江峭壁雕鑿而成。樂山大佛始鑿於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歷時九十餘年完工,高達七十一米,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的美譽,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尊石刻彌勒佛。 一九九六年,峨眉山-樂山大佛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名錄》,成為全世界人民的一筆寶貴遺產。
一、修建過程
大佛始鑿於唐開元初年(公元七一三年),完工於貞元十九年(公元八零三年),歷時九十年,通高71.2米。海通禪師,是貴州人氏,為大佛的始建者,當年在凌雲山上出家為僧。他見三江水流匯聚山下,驚濤拍岸,過往船隻時常發生船毀人亡的惡事。於是海通禪師發宏誓,開鑿佛像,欲仰仗無邊佛法,易暴浪為安流。海通出外化緣二十年,募集造佛經費,籌得一筆錢款,當時有一地方官前來索要,海通怒目呵斥:"目可自剜,佛財難得!"遂"自抉其目,捧盤致之"。於公元七一三年,他主持開鑿修建大佛,當大佛修到肩部時,他就圓寂了,大佛的修造工程也因此停頓了下來。
約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章仇兼瓊自捐俸金二十萬兩,繼續修造大佛。由於工程浩大,需要巨大的經費,朝廷特賜當地的麻鹽稅款,充作造佛經費。當修到大佛的膝蓋處,章仇兼瓊因造佛有功,遷任戶部尚書,到京赴任,工程再次停工。因此,修造大佛的工程又被迫停頓。四十年後,劍南西川節度使韋皋自捐俸金五十萬兩,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予以資助。在三代人的努力之下,前後歷經九十餘年,樂山大佛終於徹底完工,並且通體施金,華麗的佛衣和寶相莊嚴的佛體交相輝映。
二、大佛的奇蹟
樂山大佛體態勻稱,神勢肅穆,依山鑿成,臨江危坐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
大佛通高七十一米,頭寬十米,髮髻一千零二十一個,耳長七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鼻長五點六米,眉長五點六米,眼長三點三米,肩寬二十八米,可做籃球場,手指長八點三米,腳背寬八點五米,可圍坐百人以上,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大佛頂上的頭髮,共有螺髻一千零二十一個。一九六二年維修時,以粉筆編號數清的。遠看髮髻與頭部渾然一體,實則以石塊逐個嵌就。一九九一年維修時,拾得遺存螺髻石三塊,其中兩塊較完整,每塊長達七十八厘米,頂部寬31.5×31.5厘米,根部寬24×24厘米。
大佛位於凌雲山西面的陰坡上,加之佛體周圍林木稠密,地質結構穩定,佛身處於江彎地段,隱藏於山體之中,減少了風雨侵蝕和水流沖刷,因此岩石風化較緩慢。不僅如此,樂山大佛還有非常巧妙的排水系統。在大佛身後,有左右相通的排水洞穴,可以避免山泉對佛像的浸蝕;大佛頭上髮髻的第四層、九層、十八層各有一條排水道與佛體衣服折皺連成排水渠道網,也避免了雨水對佛體的浸蝕。可見,樂山大佛的設計是非常科學的。竣工後,曾修造了十三層高的天寧閣覆蓋,可惜天寧閣毀於明末的戰亂。
大佛所在的烏尤山和凌雲山體本身就是一尊碩大無比的天然睡佛。遠遠望去,烏尤山如同佛首,眉眼清晰可見;凌雲山為佛身,妙處自然分明。其身形神態逼真,堪稱天下一絕。但這尊天然睡佛早已存在了千百年,只是到了一九八五年五月,一廣東順德老農於無意中攝得一張照片,約半個月後洗印出來後,才忽然發現"山形如佛身仰臥"。發現過程之戲劇性,真合了佛家的"機緣"要義。
"巨型睡佛"又稱"隱型睡佛",位於樂山城側的三江(岷江、青衣江、大渡河)匯流處,形態逼真的佛頭、佛身、佛足由烏尤山、凌雲山和東岩連襟而成,南北直線距離約1300餘米,頭南足北仰臥在三江之濱。巨型睡佛之"佛頭"最為惟妙惟肖,烏尤山為"佛頭",景雲亭如"睫毛",山頂樹冠各為"額、鼻、唇、頜",富有神采;凌雲山棲鸞、集鳳兩峰為"佛胸",靈寶峰是其"腹和大腿"、就日峰是其"小腿",東岩南坡則為其"腿"。
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舉世聞名的樂山大佛正好端坐在"巨型睡佛"腋部的深坳處,似乎正好應驗了唐代雕佛者寓意的"心即是佛"和古代民間"聖人出於腋下"之說,形成了"佛中有佛"的奇觀。
三、宗教內涵
樂山大佛是一尊彌勒佛的塑像,這與唐代的彌勒信仰有關。彌勒佛是梵文Maitreya的音譯簡稱,又譯作彌帝隸、梅低梨、梅怛麗,或譯作慈氏菩薩,意為未來佛,將接替釋迦的佛位成佛。釋迦佛成佛時,曾為彌勒菩薩授記,預言彌勒將在佛教末法時,從兜率天宮下生人間,度化無量無邊的眾生。彌勒的名字在早期的《阿含經》裡就已經出現了。在《阿含經》中,彌勒是繼釋迦牟尼之後出世的未來佛,彌勒佛出世時,土地平整,七寶充滿,花香濃郁,果味甘美,國土豐樂,人民善良,人的壽命達到八萬四千歲,女子五百歲才出嫁。
因此,彌勒佛像徵著未來世界的光明和幸福。歷史上許多僧人在圓寂前曾發願往生彌勒佛身邊,如印度的阿難尊者、戒賢大師、中國的道安法師、玄奘大師、道宣律師以及近代虛雲老和尚等。而且,古代僧人在抄寫佛經時,也往往發願以抄寫佛經的功德,往生於彌勒佛身邊,並得到彌勒佛的救度。這種思想不僅在中原地區的漢族僧人中存在,而且在西域的少數民族中也曾存在。例如,在吐魯番出土的回鶻文銘文中表達修建佛寺而發的祈願:"但願這一功德善業所產生的力量能使我們以後與崇高的彌勒佛相會;但願我們能從彌勒佛那裡得到崇高的成佛的勝因。"由此,可見彌勒作為未來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然而,彌勒只是未來佛的名號,在末法時期真正來傳播佛法,度化眾生,卻是轉輪聖王。據《長阿含》卷六《轉輪聖王修行經》載,當彌勒出現時,轉輪聖王將出現。佛經中載轉輪聖王將降生在彌勒佛的國土,在華林園的龍華樹下廣傳佛法,救度世人。
在中國的漢地佛教中,彌勒佛造像的變化是很大的,第一階段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交腳彌勒;第二個階段是具有中國特徵的古佛彌勒;第三個階段是現在寺廟裡的布袋和尚。樂山大佛是承前啟後的具有中國特徵的古佛彌勒。
然而,寺院中的彌勒佛其實是五代時期的布袋和尚,原名契此,為浙江奉化縣人,樂善好施,能預知天氣和人的命運,常拿著布袋化緣。圓寂前曾說"彌勒真彌勒,化身千百億,時時示世人,世人自不識"。因而大家都認為他是彌勒佛的化身,寺廟裡的彌勒佛也塑成了他的形象--一個笑口常開、大肚能容的布袋和尚。
按照《彌勒下生經》所描述,彌勒佛像具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這就要求他的五官、頭、手、腳、身都具有不同於常人的特徵。樂山大佛整個形體超凡脫俗,髮髻、雙肩、眉毛等都是按照佛教典籍的規定而修建的,但是他的面相卻具有漢族人的共同特點。印度佛像的"寬肩細腰",在大佛身上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壯實的雙肩,飽滿的胸脯。樂山大佛坐立的姿式是雙腳自然下垂,這與印度佛像的"結跏趺式"也不一樣,因為大佛是修來鎮水的,這種平穩、安定的坐式可以帶給行船的人戰勝激流險灘的信心和決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雄偉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