樣板戲「唱」進中小學課堂引炮轟

文革時期中共極力推廣的革命樣板戲,很快將成為中小學生的必修課。教育部今年將在全國10個省、市、自治區試點在音樂課程中增加京劇內容,而在選定曲目中,有相當大部分選自文革時期流行的樣板戲。由於其中一些歌詞充滿極左意味和暴力色彩,勾起許多經歷過文革民眾的慘痛回憶,甚至有人怒斥教育部「神經病」,稱「決不會讓我的孩子去學那些東西!」。

據報導,今年3月至明年7月,教育部將在北京、天津、黑龍江、上海、江蘇、浙江、江西、湖北、廣東、甘肅等10省(市)中小學開展京劇進課堂試點,一至九年級學生將學唱15首京劇唱段,其中《都有一顆紅亮的心》、《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甘灑熱血寫春秋》等6首均是產生於文革的樣板戲。

許多民眾對當局的決定表示反感。據香港蘋果日報報導,在北京媒體工作的羅先生表示:「教育部的官員簡直是神經病!怎麼能把這些東西作材,讓孩子學?!」「樣板戲是文革產物,它勾起我們這代人多少慘痛回憶,現在一聽到還讓人不寒而慄,我是決不會讓我的孩子去學那些東西的!」也有網民指,「憑什麼規定要學京劇?中國傳統戲劇那麼多,要學就學我們東北‘二人轉’好了!」「北京人喜好,不代表我們南方人也鍾意!」

有評論指出,樣板戲作為黨文化的樣板作品是強行向民眾灌輸的,至今還在起著害人的作用。巴金在《隨想錄》中曾說,他一聽到樣板戲就心驚肉跳,成為一種典型的記憶創傷。

所謂的樣板戲一開始是指京劇《紅燈記》、《沙家濱》、《智取威虎山》、《奇襲白虎團》、《海港》,芭蕾舞劇《白毛女》及《紅色娘子軍》、交響音樂《沙家濱》等以戲劇為主的8個文藝作品。文革浩劫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們只能聽到、看到這8個樣板戲,這種現象,被稱之為「八億人民八個戲」。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