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拓基老先生和他的"嘉峪關"
"嘉峪關"是用68萬多粒雜糧堆砌而成的
"太神奇了,真是百聞不如一見啊。"
這幾天,每天都有數十位訪客來到蘭溪女埠街道金家村76歲的童拓基老先生家。
吸引他們前來做客的是童拓基老先生在2月3日剛剛完工的一座蘭溪民間雕塑藝術糧食砌--"嘉峪關"。這座"嘉峪關"是用68萬多粒雜糧堆砌而成的。
"嘉峪關"的建材是8種雜糧
這座"嘉峪關"矗立在童拓基老先生的客廳裡,長100厘米,寬42厘米,高80厘米,整個"建築"全部由綠豆、赤豆、黃豆、穀子、粟米、油菜籽、花菜籽等8種雜糧砌成。
此"嘉峪關"不但色彩明艷,而且堅實牢固。過完年已經76歲的童拓基,為了做這個"嘉峪關"花了大心血,每天全身心投入創作,除了吃飯和睡覺,其他時間都耗在這個"工程"上。
他說,我與徒弟在2006年底就繪製好"嘉峪關"的圖紙,並用雕刀刻好模子,由於工程量巨大,花了390多天才把68萬多粒雜糧安裝上去。
為了讓"嘉峪關"在春節期間能夠與大家見面,童拓基與徒弟日夜趕工,常常做到晚上2點多。"有時候做夢都夢到我在忙活,經過這樣沒日沒夜地趕工,我覺得視力都退化了不少。"
"糧食砌"能保存近百年
"糧食砌"是蘭溪民間雕塑藝術,始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有200多年歷史。
它是一種獨特的雕塑藝術,早年在蘭溪女埠金家村、黃店芝堰村一帶流傳甚廣,以稻穀、粟米、大米、白芝麻、黑芝麻、赤豆、莧菜籽等為原料,用黃蠟、松香做黏合劑,預制模具,選擇大小和顏色適當的雜糧原料製成條條塊塊,然後組成整體。
光陰荏苒,現在蘭溪會製作 "糧食砌"的人越來越少,祖輩都是製作"糧食砌"好手的童拓基老先生也成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糧食砌"最大的問題在於防腐和防蛀,不過這一問題已被童拓基"攻克"。他以蜂膠為材料,採用熏蒸、噴漆等防腐方式達到防腐和防蛀的目的。
"我做的這個‘嘉峪關'完全可以防腐防蛀80-100年。"童拓基自豪地說,蘭溪市裡有關部門已經和我聯繫了,在元宵節要把"嘉峪關"帶到市裡去展覽。
下個設想是做北京天壇
童拓基說,2008年對我們國家來說是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我做這麼大的"糧食砌"是打心底裡祈求國泰民安,五穀豐登。
為了讓"糧食砌"手藝不至於失傳,童拓基現在收了個女徒弟,"年紀越來越大了,我做大件糧食砌真的有點做怕了,太耗精力和時間。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老人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