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父子宰相與六尺巷的故事

 2008-02-08 02:0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父子宰相"為張英、張廷玉;他們為安徽桐城人。

父子宰相雖沒留下什麼硬體財富,但他們為後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如那條簡簡單單的六尺巷,六尺巷在安徽桐城市城區之內的老城西南隅。

這裡原是清代文華殿大學士張英、武英殿大學士張廷玉的家宅,人稱「張家相府」。相府現有的遺存不多,除了幾進刻意保存的舊房子之外,就是這條六尺巷了。當然,舊房子和巷子都裝滿了諸多前朝舊事。 張英、張廷玉父子官都做得很大,張廷玉還當上了首輔大臣,故有宰相之稱。邑人習慣稱張英為「老宰相」,稱張廷玉為「小宰相」。

作為漢人的張氏父子,在滿人統治的大清朝,獲得如此高官,實不多見。這除了他們的滿腹學問、機智聰敏和對朝廷的耿耿忠心外,為人處事的隱忍寬容,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正因為如此,才取得了幾代帝王的信任。張英年邁乞歸故里,康熙賜聯「遠處塵埃少,閑中歲月長」。倒不似君賜臣子,而像老朋友間的贈言了。 當然,他們這種隱忍寬容和謹慎處事,不僅對於皇室,在處理鄰里家事時也體現出來。

六尺巷的故事,就是一證。 六尺巷現已恢復,長百米,寬兩米,高兩米五。粉牆青瓦,巷子中間為鵝卵石鋪地,古色古香。巷子兩端各有一座牌坊,鐫有「禮讓」、「懿德流芳」等字樣。走進那長長的巷子,緩緩地前行,感覺似乎既虛無又實在。它讓你心胸開闊,有幾分宰相肚裡能撐船的大度。 張氏父子宰相為官皆清廉。他們清風兩袖進京,告老還鄉時,除了皇帝賞賜之外,別無多物。

張英歸鄉之後,用皇上賞賜的為數不多的金銀,在龍眠山的雙溪蓋了棟房子,名「賜金園」,入住那裡,以示沐身於浩蕩皇恩之中。後世人所稱的「相府」,其實是張家住宅,從殘留的建築來看,也皆普通,並無高樓廣廈的奢華。有人設想,若父子宰相是貪官,家財巨萬,大興土木,造些高樓大閣、豪華的園子,不定還為今天留下一片可供旅遊開發的資產。但是,話又說回來,父子宰相雖沒留下什麼硬體財富,但他們為後世所留下的精神財富卻是巨大的。

如那條簡簡單單的六尺巷。巷子盡頭有一塊文物保護碑,正面鐫有三個大字「六尺巷」,背面鐫有一段文字:「《桐城縣誌略》載:張文端公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家人馳書於都,公批詩於後,云:‘一紙書來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見書,遂撤讓三尺。吳氏聞之感其義,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之巷。」張文端公即是老宰相張英,去世後謚「文端」。這也就是六尺巷的來歷了。 六尺巷在桐城人中可謂婦孺皆知。所以,桐城人處世一般都顯得較有風度,較能更多的容讓。「忍讓是一門學問,學會忍讓就學會了生活,懂得忍讓就懂得人生。」我在一篇文章中寫道。這大概就是六尺巷所隱含的人生哲理罷。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