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皇帝對中醫造詣很高

"神聖豈能在,調方最近情,存誠慎藥性,仁術盡生平。"這首概括醫生德才境界的論醫詩是清代皇帝康熙賜給太醫院院判黃遠的,太醫院將這20字作為院訓懸掛在大堂上,大堂以此又稱為"誠慎堂"。除這首詩外,康熙還為太醫院後院的先醫廟題了"永濟群生"的匾額。同期,在蘇州有一慈善家陳鑒雄,以自己的積蓄在虎丘山創立"普濟院",專事救療無力治養的僧人,康熙聞之,題寫了"香岩普濟"四個大字,懸匾於院,由此,很多達官富人向普濟院捐款贈物,普濟院有了持續的經濟支持。

  題詩書匾足以說明康熙對醫學事業的重視。不僅如此,康熙還把醫藥作為一門經常研究的學問,其範圍不限於中醫、西醫,從解剖到藥物,從臨床到預防,在實踐中每有創獲。康熙幼年患過天花,愈後麻面,這段經歷使得他對醫學興趣頗濃。

  據他寫的《庭訓格言》記載,康熙幼時已經讀過多種醫書,並能背誦,有些"後世托古人之名而作者",也能鑒其真偽。他深知醫學實踐的重要,在研究中講求醫理,更重視醫德,他在《庭訓格言》中指出:"審究詳明,推導備細,立方切證,用藥通神。"他指出良醫"必先洞察病源,方可對症施治。近世之人,多有自稱家傳方可治某病,病家草率,遂求而服之,往往藥不對症,以致誤事不小。"他常以醫者自命,經常為臣下看病處方,如康熙49年,曹雪芹祖父曹寅患疥臥床,兩月不癒,他先用六味地黃湯補虛,之後用土茯苓治之而愈。曹寅中年以後,曾患過瘧疾、唇瘤、心悸等病,都為外國傳教士治癒,康熙32年他患瘧疾,洪若翰和劉應獻金雞納(即奎寧),服之愈。羅德先和安泰分別用西藥和手術治癒了他的心悸和唇瘤,康熙封他為"扈從醫生",又封精通外科的傳教士羅懷中為內廷行走。他令法國人巴多明把法國皮理的《人體解剖學》譯成滿文,供他學習,他學解剖時從御庫中取出明代嘉靖年所制銅人為對照。可見他學的非常認真。他在宮中設立實驗場,專供傳教士們研究西藥。他還特製一些專盛西藥的旅行藥壺、藥瓶以供出巡或隨時賜給病人之用。

  康熙尤惡吸菸。他傳旨禁天下吸菸。為此,大學士蔣陳錫作詩曰:"碧碗瓊漿瀲灧開,肆筵先已戒深杯,瑤池宴罷雲屏敞,不許人間煙火來。"明末清初,天花流行甚是猖獗,為推廣種痘,他親自操作,他在《庭訓格言》中說:"國初,人多畏出痘。至朕得種痘方,諸子女及爾等子女皆以種痘無羌。今邊外四十九旗及喀爾喀諸藩俱命種痘。凡種痘皆得善愈。嘗記初種時,老年人尚以為怪。朕堅意為之,遂全此千萬人之生者,豈偶然也。"他用行政命令在旗下藩屬中推廣,這也是中國醫學史上首次大範圍的免疫活動,也是當時世界之首舉。但由於民族歧視,沒有在全國範圍普及推廣,即便如此,他實行的這一法令也是對醫學的有益實踐。中國古代常以治醫喻治國,稱頌上醫醫國,康熙皇帝正是治醫治國皆高明的上醫。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