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中藥分先後次序 錯放效果打折扣
有些民眾煎中藥時,可能一整帖全倒入鍋中,根本不管煎煮程序。專研中藥化學的師大化學系退休教授許順吉表示,如果煎藥時不留意先下、後下的程序與煎煮時間,藥效會大大削弱。很多人煎煮中藥時根本沒留意時間或順序,或是以為像熬排骨湯般,愈久愈好。許順吉指出,一些藥方中,的確可能有質地堅硬的藥需久煎,如石膏、貝殼類等,均要"先下"(先煮),以久煮溶出成份;還有些藥如強心的附子,需要先煎1∼2小時,以去除毒性。這些通常在處方單上,會特別註明或由醫護人員提醒。
芳香類或是容易水煎破壞的藥如含降血壓成分鉤籐鹼的鉤籐、軟便瀉下的大黃就要"後下"(後煮),減少煎煮時間,以免揮發或失效。還有名貴藥如人參等,有些要個別單獨水煎出藥汁,等其他藥煎好再兌入或是額外沖服。
其實中藥的效果,除了診斷或藥材本身品質外,必須要看是否按照要求煎煮而定。像是芳香味重的藥方不宜久煎,有些方劑如銀翹散,要求聞到香氣大出時,就要關火,避免慢熬揮發。
中藥中的"解表藥"不宜煎煮過久。師大化學系退休教授許順吉指出,解表藥有不少容易揮發的成分,煮太久容易失效。
當人體發熱、頭痛、身痛、無汗或微汗、脈浮緊等感冒、感染初期症狀,中醫稱為"表證",解除表證的藥稱為"解表藥",專研中藥化學的前師大化學系教授許順吉表示,這類藥常被稱為中醫的感冒藥,常含揮發性成分,具有香氣或辛涼的味道,不宜久煮、久煎。常見解表藥有麻黃、桂枝、薄荷、生薑、紫蘇、柴胡、葛根、荊芥、防風、牛蒡子、菊花、辛夷等。大體上具有發汗解熱的作用,部分藥物成分可抑制病毒或細菌。
其他像開竅藥石菖蒲、麝香,蘇合香及促進消化的芳香化濕類中藥如蒼朮、厚樸、草豆蔻、砂仁、藿香、佩蘭等也含較多揮發性成分。
還有如當歸、陳皮、橘皮、木香、香附、肉桂、丁香、魚腥草、茵陳蒿、牡丹皮等常見中藥也均有一定的揮發油。
- 關鍵字搜索:
-
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