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溫暖(圖)

香港人不是那麼冰冷冷

初來乍到的人,一定會覺得香港是天底下最沒有人情味的地方。

香港人成天行色匆匆,你如果到中環或者尖沙嘴銅鑼灣,上班人群如鯽,稍微走慢一點,馬上被人踩了腳後跟。踩到你的傢伙,一聲"對不起"都沒說,就繼續往前衝。乘搭電梯,只差幾秒一分鐘,電梯內的人就不等了,把你關在門外。辦公室內,人人埋頭做自己的事,同事似曾相識,關係十分冷淡。很少看到有人噓寒問暖或者熱烈交談。假日裡,即使是小孩,也不見左鄰右舍一道玩。下班回家,人們把大鐵門鏗鏘一關,幾十年鄰居也不知姓甚名啥。

但是日前的一則新聞卻令人感動莫名。讀完它,你覺得香港還是有溫暖,有濃濃的人情味--讓我細說從頭。

李芸生的故事

故事的女主角叫李芸生,今年83歲。記者訪問她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名白髮蒼蒼、雙腿殘障、百病纏身、衣衫襤褸的老婆婆。她已經獨居多年,住的是政府的"長者屋",靠政府傷殘津貼過活。

這位孤寡婆婆,原來頗有來歷。她是中國近代國畫大師徐悲鴻的得意弟子,擅工筆畫。

李芸生年幼時患小兒痲痺症,不良於行,卻有繪畫天分。以小學未畢業的學歷,考進北平藝術專科學校(即現在的北京中央美術學院)繪畫系。當年校長是徐悲鴻,全校招生名額只有60名,徐悲鴻只看了她幾幅素描,便破格錄取了她。李芸生也不負重望,每個學期大考,她都名列前茅,獲得獎學金。

當年的北平藝專人才濟濟。李芸生的老師除徐悲鴻外,還有李可染、田世光等,一代宗師齊白石是藝專的名譽教授。

李芸生刻苦五年,終於學有所成。她擅工筆,最喜歡畫古代仕女。她的成名作有《黛玉葬花》、《黛玉吟秋》等。1966年文革爆發,使她對內地生活失去信心。1979年她55歲,跟隨本來是建築工程師的丈夫來到香港,尋求新的希望。哪裡想到,"香港居,絕不易" 。一來丈夫的專業資格不被認可,二來居住環境太小,根本無法開班授徒。"貧賤夫妻百事哀",最後離婚收場。

李芸生本來有些珍藏,包括恩師徐悲鴻的《春柳匹馬圖》,齊白石的《對蝦》等。後來因為生活拮据而一一賤賣。她對記者說:現在連扣衣紐都有困難,因十指僵硬,而且行動不便,長年臥床。

12月初《明報》記者圖文並茂地加以報導。從見報第二天開始,就有許多有心人前往幫助李芸生。

溫暖香港

有一位林女士,請記者聯絡李芸生。她去探望老人之後,李芸生打電話給記者,說:"林女士送我一張餅卡,沒有想到裡面藏了 5000元。該怎麼辦呀?"李芸生說這位給她錢應急的林女士,其實並不富有。她也離了婚,還要照顧一名自閉症的幼子。老人不想收林女士的錢,但電話卻久久不能接通......

有一位程小姐親自到報館見記者,說:"要找李老師。"原來她是程思遠的女兒程珊娜。程思遠原是李宗仁秘書,後為人大常委及政協副主席,香港人熟悉的已故明星林黛也是他的女兒。這位程珊娜說:"父母與李老師是好朋友,沒想到目前李老師景況這樣差。我已退修休,常居香港。我希望李老師把我當親人看待。"程珊娜已經準備幫李芸生辦畫展。

讀者的電話,一個接一個。

有位任職護士的李女士,自願為李芸生洗澡。

香港理工大學的汪國成院長聯絡報社,是因為他們組織了一個義診團,成員有康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方乃權博士、康復治療科學臨床導師方少萌、醫療科技及信息學系助理教授譚永昌博士、護理學院資深護師蕭素明。他們一行7人帶同各種儀器,在記者的帶領下,來到李芸生家裡,為她會診。他們診斷的結果認為李芸生不能走路不是小兒痲痺症後遺症而是脊椎移位。他們還發現她患眼睛黃斑點病變。然後,他們不但安排李芸生進醫院做進一步檢查,還實時研究如何設計輔助工具,讓李芸生達成重拾畫筆的心願。

還有不少人打來電話,要洽購李芸生畫作。有人留下錢請記者轉交......

我們可以想像這位長期孤苦伶仃的老畫家會多麼感動。當然,也感動了萬千的讀者,包括我--至少,香港人不是那麼冷冰冰,在你有需要的時候,有人會伸出援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