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中國三峽大壩工程負責人星期二表示,三峽工程早在多年前就得出科學論證:利大於弊。究竟三峽工程的建設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圍繞三峽工程的利弊爭論,中國國務院三峽工程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國務院三峽辦公室主任汪嘯星期二表示,三峽工程對生態的影響是利大於弊。對此,一直跟蹤跟蹤觀察三峽工程的加拿大非政府非盈利環境保護組織國際探索賴德女士不表贊同:

"負面影響完全通過工程所產生的效應,中國政府現在正在應付工程地區所出現的最大問題。問題所產生的成本沒有一個確切可信的數據。像土地滑坡和水污染問題的治理成本還沒人去計算。"

美國《紐約時報》一個星期前發表多達兩萬字的長篇報導,介紹三峽大壩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目前給壩區居民和移民造成的巨大損失和生態危險。不過,美國佛羅里達州的環境專家薛世奎表示,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巨大,資源有限的大國,為發展經濟而修建三峽大壩的確利大於弊:

"因為中國資源的性質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資源相對人口的比例多一點,只能忍痛一點,去用這種水電的資源去發展中國的經濟。其他任何能源也都有污染,但是就是用已經有的水資源的話,需要一些配套的防治等其他措施跟上去,以盡量減少其他危害。"

那如何減小三峽大壩工程建設對環境和庫區居民的不利影響?薛世奎接著表示:

"水土流失等都是中國的現狀,是需要改進的,特別是泥沙的淤積可能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需要維持啊,恢復自然的狀況,需要一定的投資,盡量減少這種從工程上的損失,或將來的這種不可逆的後果。"

不 久前,中國國內有不少媒體紛紛報導或轉載,重慶400萬人將因為三峽生態變化而被迫轉移。一個有專家和環保人士組成的小組今年3月報告說,整個三峽地區包 括小滑坡在內的山體滑坡,已經超過了4700處,需要加固或緊急疏散一千多個地點。專家解釋說,現在已經高出海平面152公尺的大壩,水位將升到175公 尺尺,這已經改變了大壩兩岸懸崖的承受壓力,水庫水位常漲常落,已給地面造成長期的不穩定。 國際探索組織的賴德女士表示,三峽工程已經使許許多多的人淪為犧牲品,那些說工程利大於弊的政府官員不是:

"這些人不會受三峽工程的負面影響。他們是受益者,受益者總是說利大於弊,因為他們不需要為工程所造成的損害負責。我不認為政府官員說利大於弊有什麼科學根據。"

法新社星期二的報導說,今年九月中國政府有官員和科學家在一次會議上表示,三峽大壩工程可能釀成環境災難,賴德女士表示,這需要中國內外的相關組織和個人密切觀察三峽大壩工程的建設進程,人們並沒有妖魔化三峽工程。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