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為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有效性辯護

三天前,中國總理溫家寶破例遠在其正在訪問的第三國專門接受香港媒體的採訪。更出人意外的是,在採訪期間,溫家寶自己主動提起香港媒體最近一個時期以來對中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不力的批評,並花了大量的時間就中國政府宏觀調控的成效問題就行了辯護。中國總理的這一不尋常的做法,十分引人注目。

顯然,中國總理在繁忙的出訪期間主動提出宏觀調控的成效這一純粹的國內經濟問題,一定有著其難言的苦衷。這一點更從他在採訪中的一句非常情緒化的表達得到了證明。在他到政府政策必須兼顧方方面面的需求之後,他專門補上了一句似乎與其所討論的問題關係沒有什麼必然聯繫的話。他說:「在這個問題上我是懷著赤誠的心,並且還要繼續下去。」

在講話中,中國總理斷然否認了有關對中國政府宏觀調控不力的指控。他用來支持自己觀點的主要論據是:「這五年來中國的經濟發展比較好,如果說經濟發展得好,而宏觀調控不力,這既不符合事實,也不符合邏輯。」

中國總理的這個評論對兩對重要的概念進行了一番置換。中國總理的置換的第一對概念是「增長的速度」和「發展的質量」。如果說中國經濟在過去五年裡增長很快,這是不容否認的事實。但是要說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很好,這卻與事實有相當的距離。中國經濟發展的質量不高是人所眾知的。其中既包括對資源的大量浪費、對環境的深度污染、投資和消費的比例持續失調、經濟對出口的過度依賴等等。正是由於這些問題的出現,人們才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產生嚴重的質疑。中國政府自己也為此更改了口號,由單純強調發展改為爭取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的發展。

中國總理置換的第二對概念是「宏觀調控的目標」和「經濟增長」。當人們談到政府宏觀調控的成功與否時,指的是政府的宏觀調控的目標是否得以實現。中國政府多年來不斷提出的主要宏觀調控目標包括:將過高的經濟增長速度降下來;防止和控制通貨膨脹的危險;降低投資在經濟增長中的比重;改變嚴重的國際貿易收支不平衡現象;控制城市房屋市場的過高價格;防止和控制股市過熱等等。從結果看,政府提出的這些宏觀調控目標基本上沒有能夠實現。如果當初制定的宏觀調控目標是正確的,那麼用是否達到目標這個標準來衡量,政府的調控政策是失敗的。如果當初制定的目標是錯誤的,那麼提出宏觀調控本身就是錯誤的,現在更是完全沒有必要來為宏觀調控辯解。

中國總理在採訪中也說了一些實話。例如,他不無憂慮地談到了中國宏觀經濟的複雜性,指出,中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其中有些是長期積累的、也有個各方面的因素,不能夠簡單地解決」。與此同時,他也專門談到為什麼政府不敢採取更加有力的調控措施將經濟增長的速度降下來。他坦誠地指出,只有在「今後一段時間保持經濟一定的增長,才能有足夠的財力解決民生問題。」

把他這兩句話合起來進行解讀,並將其翻譯成易懂的大白話,那就是說中國經濟質量雖然不高,但是由於中國過去在民生方面的欠賬過多,從而造成了不少潛在的社會危險。如果要中國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在優化結構的長遠目標和維持社會穩定和現有利益格局的近期目標之間進行選擇,中國政府寧可為了短期目標而擱置長期目標。中國總理所說得實際上也就中國政府所作的。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總理雖然沒有能夠成功地為中國宏觀經濟調控的有效性進行辯護,但是他卻說明瞭為什麼中國政府宏觀經濟調控不成功的原因。(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胡少江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