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貴族下嫁北京離異男子 47年恩愛如初(圖)
洋大媽胡同持家半世紀51年前雨中相遇結情緣 荷蘭貴族下嫁北京男子
在東城區東四四條的小巷中,常常能看到一位操著一口帶有外國腔京片子的老太太,她就是鄰里間都熟知的從荷蘭嫁到中國來的楊大媽。從外表看,她和那些胡同裡的北京大媽已經沒啥區別,同樣穿著碎花大毛衣,同樣拿著長把兒掃帚掃著院子。楊大媽名叫「範·霍亨德普·米拉」(音譯),在荷蘭屬於貴族後裔,現在她的中文名字叫楊米拉。1953年,楊米拉跟隨著身為華僑的繼父——著名醫學家黃瑞本來到中國。
在此期間她結識了北京小夥子楊寶祿,並於1960年初從荷蘭到中國與其結婚,從此扎進北京東四的這個小院中,一住就是47年。
■浪漫雨夜車站 一把傘下結情緣
昨天下午,記者見到了楊先生和他的荷蘭老伴兒楊大媽。回憶起51年前兩人的初次相遇,他們的臉上依然泛起幸福神往的笑意。楊先生告訴記者,那是1956年一個秋天的雨夜,當時任電機廠工程師的楊先生下班後在果子市等5路公交車。「我沒帶傘,就躲在車站對面的一個屋檐下避雨,眼看著一輛5路車開過,我衝到對面車站,車卻沒停。」這時的楊先生發現身邊正站著一位撐傘的外國姑娘,情急之下,他一屈身就躲到了姑娘的傘下。當時已經可以講一口流利中文的楊米拉也很自然大方地與這個有點冒失的小夥子聊了起來。
20分鐘過去了,5路車沒再來,兩人卻在傘下越聊越投緣。楊米拉告訴楊寶祿,自己是在三年前跟隨繼父和母親、姐姐一起來到中國,當時正準備隨母親和姐姐回荷蘭,一個月後就要動身啟程了。「我覺得她挺漂亮,感覺也比較投緣。」回憶起當時對米拉的第一印象,楊先生這樣說。而在楊米拉記憶中,這位年輕時的老伴兒在那時也是一個挺精神的小夥兒。在初次邂逅的第二天,楊先生就上門找到了米拉,在隨後的一個月間,他們頻繁地約會。
那一年的秋天,楊先生將這位認識不到一個月的愛人送上了回荷蘭的船,兩人在天津碼頭依依不舍地道別並約定再見。
■三年鴻雁傳情 毅然下嫁當繼母
在回到荷蘭後,兩人開始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頻繁書信來往,楊先生和米拉的感情並沒有因為距離而拉遠。那時楊先生剛剛離婚,身邊還帶著兩個女兒,而正值花季的米拉身邊追求者眾多。對於背井離鄉,嫁給一個身在遙遠國度的二婚男子,米拉的家人並不是沒有顧慮。但執意追求真愛的米拉還是義無反顧地在1960年的元旦回到了中國。兩人很快完婚,這位荷蘭貴族小姐不但在北京胡同的小院裡當起了繼母,而且還隨了夫姓,多了個響噹噹的中文名「楊米拉」。楊先生戲稱「楊米拉」 就是「楊把大米拉回家」。
為了更好地融入環境,米拉在婚後不久就放棄了荷蘭籍,加入了中國國籍,她還把自己的一頭金髮染成了黑髮。從此,在老北京們聚居的胡同裡,就多了這麼一位荷蘭裔媳婦兒。
■貴族小姐持家 變身北京媳婦兒
在荷蘭,米拉是出身名門望族的小姐,但嫁給了楊先生,她變成了胡同裡一個普普通通的北京媳婦兒。兩人婚後又生了兩兒一女,加上楊先生帶過來的兩個女兒,一共五個孩子等著照顧。婚後他們與婆婆一起住,米拉做起了標準的家庭主婦,不但要燒菜做飯餵飽孩子,還要照顧生病的婆婆。買菜、做飯、生爐子、打煤、儲大白菜……一家八口全靠楊先生的工資餬口,日子過得緊巴巴的。
上世紀六十年代物資匱乏,楊米拉就依靠自己的這張「外國臉」到友誼商店等專供外國人商品的地方買一些食物和日用品,還時不時地接濟楊先生的親戚朋友。直到1981年婆婆過世,她才開始出來工作,到高校當起了外教。
如今兩位老人都退休了,每天在家讀讀書看看報帶帶小孫子,日子過得挺滋潤。回首近半個世紀的婚姻,他們沒紅過一次臉兒。「現在她喊我寶兒,我叫她的小名菲兒,這麼多年操持這個家不容易,能娶到她是我的福分。」看著面前的老伴兒,楊先生這樣說。
- 關鍵字搜索:
-
荷蘭
來源: 北京晨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uh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