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美寫真:新移民家庭兩代之間 —家有子女十三歲

 2007-10-17 13:54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前些日子,偶然間發現一件很有趣的事情,那就是周圍的同事和朋友中有很多家裡都有一個十二三歲左右的孩子,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無一例外地都是各自家庭生活的重心。

孩子十二週歲了,家長們鄭重其事地給他們過了個生日,宣布他們從今天起就是個Teenager了,應該越來越懂事,越來越朝著父母希望的方向發展。孩子確實是長大了,開始把自己當作小大人看待,遇事開始學著獨立思考,並且有種執著的自信。

十二三歲的孩子,尤其是十歲前就移民加拿大的孩子,在經歷了幾年的過渡期後,已是完全融入了這裡的學習和生活。已經學會比較鑒別的他們發現,國內的同輩們正在揹負著越來越沈重的學習負擔,而自己是再也不想回到那曾經懷念的過去了。每天少得可憐的作業讓孩子們愜意,卻讓家長們心焦。選擇移民加國時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想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加廣闊寬鬆的環境,希望他們發展得更好,而中國人的傳統觀念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孩子不愛學習,真是讓家長傷透了腦筋。於是,每天督促孩子讀書練字、彈琴練舞成了兩代之間最主要的交流內容。久而久之,孩子煩了,父母也灰心了,隔閡也產生了。

移民生活稍稍穩定下來後,很多父母會選擇再生一個孩子。在全身心地期待另一個嶄新生命的誕生的同時,對老大的叮囑無意中也少了下來。孩子得到了嚮往已久的自由,卻也發現父母不像從前一樣重視自己了。弟弟妹妹出世後,父母更加沒有多餘的精力顧及老大,在加拿大又沒有其他親人的照顧,孩子會覺得是弟弟妹妹搶走了原本只屬於他(她)一個人的愛,於是兩代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烈。有個朋友移民後第二胎生了個兒子,當時女兒已經快十四歲了,朋友兩口子對小兒子非常溺愛,大姐姐可不管這一套,從來不哄著小弟弟玩,結果是小兒子誰也不怕,就怕姐姐,不聽話時只要一提他姐姐的名字,馬上就停止哭鬧。對此,朋友也很無奈,只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情況會有所改善。

打遊戲永遠是十幾歲的孩子最熱衷的話題,當然也是家長和孩子間矛盾的導火索。很多家長不准孩子打遊戲甚至碰電腦,結果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朋友的女兒十三歲了,非常沈迷於日本漫畫和遊戲。後來朋友下令,嚴禁女兒再用電腦。有一段時間,看上去孩子似乎真的聽話不玩遊戲了,直到在一個非常偶然的情況下,朋友才發現原來事實並非如此。有一天朋友夫妻二人飯後去散步,孩子在家。回來後朋友去開電腦,無意中發現顯示器是熱的,一問女兒才知道,原來孩子一直是趁父母不在家時玩遊戲,然後估計時間,把冰箱裡冷凍的東西放到電腦上降溫,一直也沒被發現。想想孩子小小年紀就被逼得動腦筋想對策,朋友夫妻二人一時間還真是哭笑不得。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沒有自製力的,有時候他們玩遊戲只是為了不在與同學們聊天時被人笑話。後來朋友不再限制女兒玩電腦,一段時間後,孩子自然也覺得「bored」,也就再也不沈迷於遊戲了。

移民後,很多家長積極參加教堂活動,同時也帶上孩子,希望他們在這個特殊的年齡階段能夠找到某種信仰,能把他們正在活躍的思想導向正確的方向。家長可謂是用心良苦,孩子買不買賬,似乎又是另外一個問題了。有一個朋友,在別人的帶動下每週去教堂做禮拜,後來拉著老公一起去。想把十二歲的兒子也帶上,卻是幾次也沒成功,後來好不容易把孩子也帶到了教堂,牧師講經過程中,孩子表情嚴肅,似乎聽得很認真,朋友心中竊喜,覺得終於找到了一種在加拿大最合法有效的教育孩子的方法了。哪知回家後,孩子說再也不去教堂了,根本不知道大家在說些什麼,再後來當然是怎樣也拉不去了。

其實這個年紀的孩子,已經有一定的能力去獨立解決一些問題了,除了童子軍、學游泳、學中文這些家長認同的實踐活動外,孩子們需要更多的自由空間。移民後整個生活都在發生著變化,大人在變,孩子在變,教育孩子的方式更需要改變。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