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形飛行器 美情搜新利器

美國是否在偷偷發展擬昆蟲微型飛行器?這個議題最近在華府發生多起疑似目擊事件後,又引起美國大眾關切。雖然政府單位不是否認就是宣稱「無可奉告」,但據華盛頓郵報的調查,美國部分單位的確有相關計畫,部分學術研究單位也在技術上取得相當成果,利用擬昆蟲微型飛行器進行情報蒐集的時代似已來臨。

類似的目擊事件最早發生在二○○四年紐約的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上。一位參加者事後在網路上宣稱,看到一隻漆黑的蜻蜓就在十尺高度盤旋,「而且死盯著我們看」。或許這樣的說法帶點偏執狂成份,但最近在華府的三起目擊事件,卻讓專家有點信心動搖。

被看到的蜻蜓不但是三隻一群,而且尾端還連結著圓桶狀、莓果大小的東西。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的動物專家路頓雖表示,華府地區的確有一些大型蜻蜓,但他也表示無法理解為什麼蜻蜓尾端會帶著怪東西,還「違反常理三隻一起飛」。

美國早在二次大戰期間就著手開發微型飛行器,到了一九七○年代,中央情報局也曾投入開發具蜻蜓外型的間諜偵測裝置。

但昆蟲飛行的空氣力學及肢體動作,一直是這類微型飛行器難以突破的關鍵。

最近一些發展,顯示技術問題可能已獲解決,如加州理工學院開發出僅六十五毫克的蟲形飛行器,金屬外殼是利用雷射切割,再加以精密折疊,製成需要的外形,而翅膀的舞動則是靠電場轉換驅動,只是飛行器必須靠著連接的細線來取得電力供應。

在動力來源上,相較於傳統笨重的電池,新一代蟲形飛行器可能改用化學燃料。但操控部分仍然是個問題,畢竟再聰明的人工智慧也比不過昆蟲,如果碰到鳥類或是蜘蛛網,一架蟲形飛行器可能就此報銷。

因此,部分單位,如美國國防先進研究計畫局乾脆將研發方向調整為「生物機械混合體」,替飛蛾幼蟲植入晶片,一方面控制飛蛾的行動,一方面也可利用飛蛾本身的活動力,為裝置產生電力。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