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談「夢傳說」

「每一個人, 心裏都在等待著一個人」。有了這份執著, 你終能等到那個人。 找到了那個人, 便會 "不想你了" ---- 從容地放下過去。 所以, 熱愛舞蹈的兒子, 在堅持中找到自己所愛; 而為了兒子有良好生活放棄跳舞, 轉行賣水晶的母親, 也終被感動。 不但找回自我, 也找到真愛。

兒子因此放下對父親的思念, 在 "不想你了"的歌聲中, 去追尋父親告訴他的舞蹈中的 "夢傳說"; 母親則放下被丈夫拋棄的痛苦與憤怒, 投入一直默默關愛著她的人的坑抱。他們和一群熱愛跳舞的年青人終於明白, 縱然有過迷茫, 挫折, 只要心中夢想不滅, 就能坦然面對當下, 積極面向未來。激越的歌聲中, "Dancing is my life"的信息就這樣傳遞著, 感動著每一位觀眾。

這是百分百 "香港製作"的大型歌舞劇 "夢傳說"的主題。 九月的一個週六晚上, 朋友盛情邀請下去觀看, 本還抱著搞不好中途就開溜的心情, 結果一開場就知道, 肯定不會錯每一分鐘。一個半小時後, 當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的帷幕除除落下, 觀眾掌聲此起彼落, 長達十多分鐘. 演員一再的謝幕, 仍難擋觀眾的依依不舍。那一刻, 台上台下感情交融達到了高潮。也證明了香港土產的歌舞劇, 有著強盛的生命力。

"夢傳說"由知名導演杜國威編劇, 導演及填詞。 音樂總監及作曲是曾得過多個獎項, 包括憑電影 "如果. 愛"得過金馬縗最佳電影歌曲等獎項的年青音樂人高世章。 主要演員包括大家熟悉的資深藝人陳秀雯, 以及香港舞蹈團一批優秀的年青演員。

他們把歌與舞融為一體, 既在表演, 也在訴說自己的心聲, 更體現著香港的文化神韻。演出結束那一刻, 當觀眾掌聲不斷, 站立向演員們致敬時, 我的腦海不期然既浮現出, 曾在紐約觀看百老匯歌舞劇 "貓", "Mama Mia", "Phantom of the Opera" 的情景, 心中隨即泛起一個問題: 甚麼時候, 香港會出現如百老匯經典般的 "香港經典"?

近日, 被政府視為 "香港對文化藝術大手投資", 將耗資190億元的西九龍文化區項目的 "推倒重來", 文化又再成香港熱門話題。這個之前被批評為變相房地產項目的計畫, 經過政府重新設計包裝, 如今重新推出諮詢市民意見。

政府除了要把西九龍區發展成香港最新的文化地標, 更希望籍此徹底改變香港 "文化沙漠"的負面形象。政府的口號是, 要把 "西九"建設成日後人們 "必須到此一遊"的地方。然而, 說易行難, 要人們 "必須到此一遊", 香港能有多少足夠吸引人的文化劇目? 更重要的是, 香港又有多少高質素的觀眾來源?

文化地標

"夢傳說" 無疑是高水平之作。但從場刊介紹上看, 也只在九月時表演五場而已。 "何日君再來"? 不知道。公演前的傳媒宣傳不多見; 而五場演出結束後, "夢傳說" 也真的有如一個夢般消失了。 真個是悄悄地來, 悄悄地離去, 不帶走一點痕跡。為甚麼? 看來也不用多說。當晚觀眾反應雖熱烈, 但也看得出, 不少都是"圈內人"自己在捧場。而百老匯的歌舞劇, 演出時間卻是數年計, 觀眾來自世界各地。

特區政府那宏偉的 "西九"項目, 如何在解決場地這個硬體與培育人材, 發展 "香港製作"文化產業這一軟體上配合, 近日在香港也引起熱烈討論。想要別人日後 "必須到此 (西九龍文化中心)一遊", 如何培養會自動自覺 "到此一遊"的群體, 以及提升他們的質素? 這些都是大大的問號。

"夢傳說"做了一個大膽的嘗試:不知是導演的別出心裁, 還是照顧本身顯然是來自 "五湖四海"的香港舞蹈團的演員, 劇中對白全都是普通話與廣東話互相穿插, 全劇的歌唱部分也實行雙語制, 但卻又出奇地渾然天成, 沒有不協調之感。

只是導演要扮演母親的陳秀雯口中吐出一句: "是你(指兒子)還在掛念著父親(一位來自內地舞蹈家), 到現在都只喜歡說普通話, 不願多說廣東話", 反倒顯得有點刻意了。但無論如何, 這樣的雙語劇目, 不懂廣東話的遊客, 起碼不會因為語言問題卻步。 杜國威導演實在值得讚賞。

"跳舞的人, 最美的時候是在排舞的時候", 這是劇中的一句對白。西九龍項目, 最能體現其吸引力的時候, 也該是港人和政府一齊, 為其出謀劃策的過程。落成時的華麗, 只是一時的光輝。香港要變身成文化之都的 "夢傳說", "西九"能實現嗎?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