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稱中國產業結構失調導致漲價
在有「民以食為天」說法的中國,以食品價格為主要推動的消費者價格指數繼續攀升。專家指出,2007年波及全國的物價上漲是中國多年來產業結構失衡的結果,調整農業供求平衡是緩解漲價的根本辦法。中國國家統計局星期二宣布,今年8月份中國全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6.5%,為今年月度最高漲幅。今年1到8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累計上漲3.9%。國家統計局說,今年8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繼續呈現出農村價格上漲超過城市、食品價格上漲超過非食品、消費品價格上漲超過服務類的特點。
具體來看,在中國計算物價指數使用的八大類居民消費品中,食品、菸酒製品、家庭設備及用品、醫療保健及個人用品、居住這5類商品均有上漲;而衣著、交通通信工具及文化教育娛樂的價格出現不同程度滑落。
食品價格仍然是物價上漲的最主要因素。今年前7個月,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同比上漲3.5%,其中有將近3個百分點由食品價格推動。其中,豬肉價格上漲最快。今年8月底,中國36個大中城市的豬肉價格同比漲幅超過70%。
*增幅超過3%即構成通貨膨脹*
按照國際通行標準,當物價指數增幅超過3%時,即構成通貨膨脹;增幅超過5%的物價指數通常意味著經濟出現嚴重通貨膨脹。
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畢井泉最近表示,目前的中國物價是一種結構性上漲,除了以豬肉為主要動因的食品價格外,其他商品價格總體上出於可控範圍,因此中國沒有出現全面、嚴重的通貨膨脹。
一種觀點認為,國際糧價和農產品價格上漲以及中國生豬供應短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釋中國目前高居不下的物價指數。但是北京大學退休經濟學教授商德文指出,漲價背後有著更深層的因素。他說:「實際上是長期積累的結果。因為中國改革已經30年了。在30年裡,工業高速發展,農業是低速、甚至是不發展的。這不成比例。比例失調以前還看不出來,但是今年集中暴露出來。」
商德文教授認為,全球勞動力流動性過剩以及中國勞動力成本優勢促成國際市場對中國製造業的強勁需求,這種國際因素有進一步加劇了中國農業和非農產業的效益差距,進而加快了資金和勞動力從農村向城市的流動,導致農村勞力和農產品供求失衡。他說:「中國農民越來越少,進城打工的越來越多。農村只剩下老弱病殘和婦女小孩。另外,中國土地不私有化的話,也形成不了規模經濟。不像美國的大農場。」
*預計央行可能再次加息*
為了防止經濟過熱,中國人民銀行自從今年年初以來,已經4次上調基準一年期存款利率,目前升至3.6%;同時7次上調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專家指出,在目前中國股市出現泡沫、房市以及消費者物價指數一路飆升的情況下,預計中國央行可能會再次加息,冷卻宏觀經濟。
北京大學退休經濟學教授商德文認為,加息並非破解中國目前產業結構失衡的靈丹妙藥。他說:「起不了根本作用。因為現在中國人投資只有兩個渠道。一個是有錢放在銀行,一個是投資股市。現在股市已經出現泡沫化跡象。加息也加不了多少,因為加息要靠發鈔票支撐,這樣從根本上解決不了問題。根本上,還是要增加食品、肉類供應。供給大了以後,價格自然會落下來。」
商德文指出,除了宏觀調控以外,中國政府為了在17大召開期間以及籌辦明年北京奧運會期間保持社會穩定,應該進一步提高貧困人口的生活補貼,並增加對豬農的扶助。
中國官方媒體報導說,預計在今年第四季度,如果豬肉供應問題得到改善,肉價回落可能會帶動食品漲價幅度趨緩。因此,在即將到來的第四季度中國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也會比三季度明顯回落。中國官方媒體引述的經濟學者普遍認為,如果中國政府在今年最後3個月價格控制得力的話,中國2007年全年物價指數漲幅有可能會控制在5%以下。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 關鍵字搜索:
-
專家
來源: 美國之音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s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