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朝詩歌裡看宋人幸福的生活

葉紹翁的《遊園不值》最能表現宋人的國民性格,「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門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隻紅杏出牆來。」因憐愛青苔所以害怕自己的木屐會踩著它們,不斷輕輕的敲門還是久久沒有人開門。滿園的春色哪能關得住呀,一隻紅杏已伸出牆來歡迎我的到來。第一句反映了宋人安逸善良的性格,第二句體現了宋人的文明與禮貌。第三句形容了宋人富裕的生活。第四句表現了宋人的樂觀浪漫的心態。

    王淇的「一叢梅粉褪殘妝,塗抹新紅上海棠。開到荼蘼花事了,絲絲無棘出莓牆。」周紫芝的:「枝頭紅日退霜華,矮樹低牆密護遮。黃菊已殘秋後朵,枇杷又放隔年花。」也都反映了宋人的富足安逸生活,住著小院,並在院裡種植各種花木。
  
  「江上往來人,但愛鱸魚美。君看一葉舟,出沒風波裡。」此詩是范仲淹(989—1052)為漁民不平,但前兩句也反映出「往來人」幸福的生活。

    張俞的《蠶婦》「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與梅堯臣的《陶者》「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局大廈」。這兩首詩也是為勞動人民鳴不平。屋上無片瓦不能說明陶者有多苦,他也不能代表廣大的人民,也不能說明鱗鱗局大廈者只是統治階級。「十指不沾泥,鱗鱗局大廈。」、「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都是到現在都存在的普遍現象。「遍身羅綺者」、「鱗鱗局大廈」也說明宋朝人富足幸福的生活。

    北宋現實主義詩人梅堯臣(1002—1060)一生寫了大量關於貧苦人民的詩篇,但他的「嗟哉生計一如此,謬入王民版籍論」(可嘆啊!生活窮苦到這樣,還能算我堂堂大宋的人民嗎?),可見大多數人民生活還是富裕的。再看看與梅堯臣同一時代的宋朝詩歌作品:邵雍(1011—1077):「身經兩世太平日,眼見四朝全盛時。況復筋骨粗康健,那堪時節正芳菲。酒涵花影紅光溜,爭忍花前不醉歸。」

    宋四大書法家蔡囊(1012—1067):「高列千峰寶炬森,端門方喜翠華臨。宦游不為三元夜,樂事還同萬眾心。天山青光留此夕,人間和氣閣春陰。要知盡慶華封祝,四十餘年惠愛深。」(高高的山峰上都火炬、燈籠通明林立,因為人們在端門歡喜等候天子的駕臨。皇上歡喜不是因為元宵節宸遊玩樂,而是和萬民一起才真正的開心。天上的月亮格外的亮照耀著此時此刻,人間充滿了春天和睦的氣息。為什麼人們盡情的歡慶不斷的高呼皇上萬歲,那是因為四十年來,人們過著幸福富裕安定的生活,感恩之情發自內心。) 宋朝詩歌雖有極少量的詩篇為民叫苦,但更多的詩篇是形容人民的快樂、幸福。
  
  王安石(1021-1086)「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範成大(1126—1193)「五月五日嵐氣開,南門競船爭看來。雲安酒濃麴米賤,家家扶得醉人回。」都反映了大多數宋人的生活幸福。
  
  宋朝詩歌小資情調異常嚴重,正反映了當時宋朝人幸福安逸富足的生活。物質生活水平沒有達到相當的高度,宋朝的人們是沒有能力去追求精神生活的。中國現在才逐漸興起旅遊業。而早在幾百年前的宋朝城裡人喜歡旅遊娛樂是非常普遍的,現存宋朝詩歌裡就有大量的旅行遊玩的詩歌作品。

吳仲孚:「梨花風起正月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

孔平仲:「車班班,入函關。馬蕭蕭,渡渭橋。關下游人不相識,橋邊美酒留行客。海闊天空雲滿空,風吹日暮還南北。」

歐陽修(1007—1072):「紅樹青山日欲斜,長郊草色綠無涯。遊人不管春將老,來往亭前路踏花。」

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灧灧時。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遲歸。」

程顥(1032-1085):「芳原綠野恣行時,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醉,只恐風花一片飛。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陸游(1125—1210):「衣裳征塵雜酒痕,遠遊無處不消魂。」

朱熹(1130-1200):「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姜夔(1155-1221):「沙河塘上春寒淺,看了遊人緩緩歸。」

徐元傑(1196-1245)「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風日晴和人意好,夕陽簫鼓幾船歸。」

戴復古:「東城載酒西園醉,摘盡枇杷一樹金。」

杜常:「行盡江南數十程,曉風殘月入華清。」

林稹:「流出西湖載歌舞,回頭不似在山時。」

像蘇軾等旅行大家的作品這就不說了,就是戎馬生涯的岳飛(1103-1142)也抽空偷閑到安徽池州翠微庭旅遊一番。「經年塵土滿征衣,特特尋芳上翠微。好山好水看不足,馬蹄催趁月明歸。」宋朝詩人無論是大家還是小家幾乎都有旅遊尋玩的詩歌作品,可見宋朝人是異常喜歡旅行遊玩的。從大量宋朝詩歌及史書裡可以看出宋朝城裡人生活大多是富足幸福的。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