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不再來(圖)
在女性一生中,須與之為伍的好朋友─月經,是個讓人又愛又恨的調皮精靈。它每個月報到,卻不一定每個月都乖乖。伴隨著它而來的,有時卻是令女性痛不欲生的疼痛及血塊,這種情形叫做「痛經」。痛經的原因是由於子宮肌肉痙攣性收縮,導致組織缺血而引起。引起子宮痙攣的原因為子宮頸內口或管腔狹窄、子宮過度後傾前屈,致使經血流通不順暢,子宮必須加強宮縮,以排出經血,便造成痛經。
當子宮內膜整塊剝落,以至於排出不暢引起痙攣疼痛,稱為膜樣痛經。子宮內膜所分泌的前列腺素,除了造成子宮收縮之外,還會造成全身性反應,如噁心、嘔吐、腹瀉等。
在中醫而言,痛經的治療原則以調理沖任氣血為主。治療分兩個階段進行:月經期以行氣和血止痛以治標,以通著手,虛則補而通之,實則瀉而通之;平時以調為法,調氣和血,兼顧人體情況,或扶肝益腎,或補脾和氣,使月經順暢。
根據痛經的性質,可以將症狀判明「寒熱虛實」。絞痛刺痛拒按屬實症,隱隱作痛、墜痛或喜揉喜按屬虛症;經前或經潮1至2天屬實症,經後腹痛綿綿屬虛症;痛在兩側小腹,多責在肝氣不暢,小腹痛引起腰酸楚者病多在腎,應審明病因病位才能藥到病除。
在月經來潮之前,應加用理氣藥,以求疏肝理氣,如延胡索、青皮等,及早預防過度的子宮痙攣;月經週期中,加用理血藥,如紅花、桃仁、川七等,使血塊崩散,經血排出順暢,減少疼痛機會;在月經潔淨後,加用養血和血藥,如當歸、川芎、白芍等,斟酌加血肉有情之品,如羊肉、排骨,以助祛瘀生新。
經前不宜使用滋膩或過於寒涼的藥物,以免滯血而加重痛經,尤其避免冰冷飲品。一般主張治療時間在3個週期以上,並依照週期變化而更動藥物,以順應荷爾蒙的變化。
在急性疼痛期如何迅速制止疼痛,則是另一個焦點。一般NSAIDs止痛藥能在30分鐘之內快速緩解經痛,並且副作用少,是止痛的好方法,但一般的選擇不應是強力止痛藥,而是以作用緩和的acetaminophan類為首選。
運用中醫的特色療法─針灸,則能迅速發揮理氣調血痛經的作用,可收到明顯的止痛效果,通常以關元、三陰交為主穴,常可見針到痛除的效果。但止痛僅是權宜之計,關鍵還是在於治本,也就是調經,才能鞏固治療痛經的療效。
- 關鍵字搜索:
-
痛經
來源: 自由時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sJ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