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死區200個 全球警訊

聯合國最新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已在全球海洋發現兩百個「死區」,數量不僅較兩年前成長三十四%,其污染情況更已嚴重到危及魚類、其它海洋生物以及仰賴海洋生活的人類。

2年成長34% 危及人類

科學家認為,出現死區的主要原因,在於靠污染物生長的海藻增生使得其它海洋生物缺氧死亡,而罪魁禍首正是肥料與其它的農場溢出物、污水以及燃燒化石燃料。
上述物質含有過多養分,特別是磷與氮,進而導致水中的微小浮游植物急遽增生;浮游植物死後瀋入水底成為孕育細菌的飼料,而細菌又用罄水中氧氣,造成其它海洋生物缺氧死亡。聯合國官員說,水中低含氧量使得魚類、牡蠣、其它海洋生物,以及重要海洋棲息地如海草海床難以生存。

生物缺氧死亡 威脅漁獲

新發現的死區包括芬蘭的亞浙貝勒哥海、迦納的佛蘇舄湖、中國的珠江河口與長江、英國的麥西河口、希臘的艾斐斯灣與愛琴海、秘魯的帕拉卡斯灣、葡萄牙的蒙第哥河、烏拉圭蒙特維多灣,以及印度洋西部。
該報告還說,海洋死區快速地威脅到漁獲量,進而對仰賴漁業為生者構成重大威脅;到了二○三○年,全球經河川流入海洋的氮將比一九九○年中期增加十四%。 聯合國海洋專家說,自一九七○年代起,海洋缺氧區的數量與面積每十年就有所增長;但也並非所有死區都終年缺氧,有些地區會隨季節因風力將含養份的水帶至死區表面而恢復生機。

長江黃河口 列高污染區


報告把長江與黃河的入海口列為遭高度污染的死區。中國國家環境保護總局的報告顯示,中國沿海在二○○五年曾發生八十二次「紅潮」(即海中浮游植物劇增導致海水變色與缺氧);長江入海的浙江省外海與北方靠近黃河河口的渤海每年定期出現紅潮。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