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用來對付司馬懿的先進武器裝備



在軍事鬥爭中,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也是使軍隊轉弱為強的手段。諸葛亮對部隊武器裝備的重視,在古代尤其在三國軍事指揮員中可以說是最突出的。

  三國時期的軍事指揮家中,沒有哪個人像諸葛亮那樣對改善部隊的武器裝備花費那麼大的心血,付出那麼大的努力,取得那麼大的成效。

  經諸葛亮改善的蜀軍武器裝備,有弩機、刀、斧、劍、鎧甲、蒺藜等。

   弩這種兵器在諸葛亮以前很早就使用了。《太公兵法》說:「弩之神名遠望。」《墨子》說:「二步一木弩,必射五十步以上。」《墨子·備城門》。《漢書·李 廣傳》記載李廣與匈奴右北平之戰說:李廣命令將士弓弩上弦,引滿勿發,自己則「以大黃射其禆將」。孟康注說:「以大黃參連弩也。」服虔和晉灼認為,黃即黃 間弩,大黃,即大黃間弩。魏明帝詩說:

  長戟十萬隊,幽冀百石弩,

  發機若雷訊,一發連四五。

  詩中所說「百石弩」顯系文學誇張,但從後兩句看,三國曹魏時弩的發射機關,同時射出四五支箭,已比以前有了改進。

在上述基礎上,諸葛亮對弩機又做了改進。史書記載說:諸葛亮「損益連弩,謂之元戎,以鐵為矢,矢長八寸,一弩十矢俱發」。1964年3月,在四川省郫縣太 平公社的一座晉墓中,出土的一件蜀漢銅弩機實物,證實了上述史書的記載不虛。這個銅弩機是蜀漢後主景耀四年(261)製造的,弩機的郭上刻有銘文:

  景耀四年二月卅日,中作部左興業、劉紀業,吏陳深,工楊安作十石機,重三斤十二兩。

  從銘文拓片上看,「中作部左興業劉紀業」似應為「中作部左典業劉純業」,為政府兵器製作部門中主管連弩製造的官員,「陳深」是這件或這批弩機的督造官,「楊安」是具體的製造者。

  弩機是弓弩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由「望山」(即瞄準器)、「牙」(起勾住弓弦作用)、「懸刀」(扳機)等部件組成。弩的發射程序是:先將弓弦拉開,扣在「牙」上,把箭放在弩臂的溝槽裡,經過「望山」瞄準後,扳動「懸刀」,「牙」鬆開弓弦,將箭射出。

   從出土文物及文獻記載看,諸葛亮改造過的弓弩已比以前有了很大改進。第一,以前的弩一次只能發射三至五支箭,而諸葛亮改造過的弩一次能發十支箭。第二, 諸葛亮改造過的弓弩射擊力量大,有「十石」之重。一石是一百二十斤,蜀漢一斤約合現在九市兩,十石,就是約五百三十四斤,這麼大的力量,射程要比墨子所說 五十步遠,穿透力也大大提高。

  十石弩的力量很大,殺傷力也很強,它在當時是一項重要的軍器製作技術的革新,諸葛亮北伐,使曹魏名將王雙、張郃死於伏弩,可見其在對魏作戰中所發揮的威力。

   由於十石弩的力量很大,它在製作上的技術質量要求很高。古代的弩比一般的弓力量大,由於弩力的大小不同,拉開它的方法也不同,力小點的用手臂拉,力大些 的用足踏都不易張開。顏師古注《漢書?申屠嘉傳》中的「蹶張」一詞說:「今之弩,以手張者曰劈張,以足踏者曰蹶張。」但十石弩這麼大的力量,用手臂或用足 踏都不易張開,恐怕得用專門的絞車。弩的使用有個特點,它不是像普通的弓一樣臨用時才拉開,而是事先把弦扣在扳機上,射擊時才把機扳開,由弓把箭射出去。 就像現在的槍一樣,事先頂好子彈,臨用時再扣動板機。由於弩張開的時間很長,這就要求弩的弓和弦在長時間張開後彈力不減,還要求弩機的「牙」具有良好的性 能,否則就會發生不該射出而箭射出的現象,如同今天的手槍走火一樣。

  正因為十石弩的質量要求很高,所以,每鑄造一個弩機,都要在上面刻上主管製造、監督製造、親手製造諸人的名字,以便對產品質量負責任。這說明諸葛亮對軍器製作的要求是非常嚴格的。

  諸葛亮在兵器製造的質量方面也是有過教訓的。那是在攻打武都的戰役中,先鋒部隊用刀斧砍斫敵人的防禦工事鹿角時,一千多枚刀斧因質量不行,不但沒有破壞敵人的鹿角,反而自損而不能用,幾乎誤了戰機。後來,諸葛亮還專門下教令說:

  前後所作斧,都不可用。前伐鹿角,壞刀斧千餘枚,賴賊已走。間自令作部刀斧數百枚,用之百餘日,初無壞者。爾乃知彼主者無意,宜收治之。此非小事也,若臨敵,敗人軍事也。……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