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對並購熱潮說不
隨著經濟的全球化,越來越多的企業由於自身發展的需要,希望通過並購來擴展業務。其操作多為通過取得控制性股權而成為一個公司的大股東的過程。企業收購在美英兩國算家常便飯。而在德國因為有董監雙軌制、在日本因為所謂「經連」所有權環環相扣、或者在中國因為政府擁有大部分公開上市公司,所以收購不常發生。
目前德國企業也正漸漸成為中國私營和國營企業海外並購的對象。據稱,在中國人控制下的德國企業現在已有六百至八百家,中國人開的餐館和旅行社並不計算在內。並購成功的例子有德國化妝品連鎖店羅斯曼公司的40%股份出售給了香港和記黃埔公司,但羅斯曼仍然處於德國經管人員的管理之下。但有不少並沒有像羅斯曼公司那樣取得成功,至今中國企業的海外並購的成功率約為33%。原因往往是中國投資者準備不足,許多人低估了德國嚴格的勞動保護法規,還有一些人高估了自己的能力。
而被收購的德國企業一般為瀕臨破產或經營不佳,或者有願望開展中國業務,但擔心技術流失。而中國企業則希望通過並購來獲得德國專有技術,提高國內產品的技術含量和質量;利用國外公司的市場經驗和銷售渠道,開拓產品銷路;或想規避貿易壁壘、反向再投資中國以享受稅收優惠等等。但中國的大公司集團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收購德國的大型企業的,很大部分收購企業都帶有國營資本背景。
據德國之聲日前報導,德國財政部長培爾.施坦布呂克呼籲,要對關鍵性德國產業採取保護措施,以防止外國資本的收購企圖。他希望不僅要限制外國國家基金「入侵」,也要對私人投資加以限制。這些行業是銀行、能源、交通、物流、郵政和電信。 其實,很長時間以來,德國政府中就有人擔心來自中國、俄羅斯和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國家基金在發揮越來越多的影響。僅僅中國就擁有外匯儲備1.2萬億美元,而且趨勢還在增長。這些外匯儲備部分被用來收購西方國家的企業。
基民盟黨籍的黑森州州長羅蘭.科赫也在週四對黑森電臺說,他希望採取更好的保護措施來防止德國企業被外國國營企業收購。他特別點名說,中國或俄羅斯正在試圖用「金錢購買政治影響力」,這是德國所不能接受的。他呼籲,聯邦應該考慮修改有關的外貿法條款。
科赫說,與私營企業不同,國營資本對它收購的企業是否盈利並不一定感興趣,國家投資者可能更關心的是想讓它手下的企業「聽話」。他說,如果中國短時間內就拿出2000億歐元在世界上四處收購企業,那麼它顯然是有北京政府的利益在裡頭;如果克里姆林宮控制的俄羅斯天然氣公司試圖收購德國的能源企業,那麼德國也有說「不」的權利。
來源: 看中國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rtU
本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