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四空軍節 不滅的驕傲(組圖)
中國抗日衛國戰爭爆發七十週年8月14日為中華國民政府宣布的「中國空軍節」,倡導臨危不懼、寧死不屈、以弱抗強的大無畏精神,在中國空軍中代代承傳不息。
時光荏苒,今年的八一四空軍節,適逢中國抗日衛國戰爭爆發七十週年。回溯煙塵瀰漫、篳路藍縷的建軍歷史,依舊能看到空軍健兒在歷史上的偉大榮光,那是中國人不可磨滅的驕傲。
華人飛行之父--馮如
馮如,原名馮九如,廣東恩平縣人,家境貧苦。十二歲時遠隨親戚遠至舊金山半工半讀,十八歲開始在紐約精研機械製造,廿十三歲時已是一位頗負盛名的機器動力製造家。經由當地華僑贊助,馮如在二十四歲,也就是1907年,於美國奧克蘭市設立飛機製造場。
馮如。(網路圖片)
1909年9月,中國人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架飛機,由他親自駕駛飛上藍天,轟動美國,各大媒體爭相報導,被譽為「東方萊特」,譜寫了中國飛行史光輝的第一頁。
1911 年,馮如研製成功一架性能良好的新型飛機,並且完全試飛成功。同年他謝絕了美國多方的邀聘,實現「飛機造不成,誓不回國」的誓言。他帶著助手和飛機回國,準備發展民間航空工業,報效國家。不幸於1912年,在廣州燕塘公開進行飛行表演時,因馮如急於攀升,導致飛機失速墜地,機毀人傷。雖經醫院緊急搶救,但仍宣告不治,時年29歲。在其彌留之際,仍勉勵助手︰「吾死後,爾等勿因是失其進取之心。」
馮如是中國第一位飛機設計師、飛機製造家,第一個航空飛行家,也是第一位民航創辦家。他死後被追授為陸軍少將,遺體安葬於黃花崗並立碑紀念,被尊為「華人飛行之父」。
孫中山力主「航空救國」
當年四方奔走為民建國的國父孫中山先生,已經預見到飛機與空軍在中國之重要,曾說過:「飛機一物,自是大有利於行軍」;在1915年日本中華革命黨航空學校訓話時指出:「飛機將是未來戰爭決勝之武器」,大力倡導「航空救國」。然而中國空軍的建立卻是在篳路藍縷之中,辛苦匯聚點滴,而能漸成大海。
清末,孫中山先生於海外為籌措革命經費進行募款時,曾獲當地華僑贈送兩架奧地利制艾瑞克型機,華僑希望該款飛機能用於革命行動中,不過當飛機運抵中國南苑之時,武昌起義已成功。
中華民國政府於1911年10月10日在南京成立,副總統黎元洪對這兩架飛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其後國府於1913年向法國採購12架高德隆G-3雙翼教練機,並聘請兩位法籍飛行教官,來華創辦「南苑航空學校」。
戰火中的中華民國空軍
1923 年,蘇聯指派代表至上海與國父會談,允諾協助中華民國政府建立優良的陸軍及空軍。次年俄籍飛行教官抵達廣州,同年廣州航空學校成立,並自陸軍軍官學校(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生中遴選王叔銘等八位進入航校受訓,航校此時在編製上,尚隸屬於陸軍。此俄籍顧問團在爾後中日戰爭爆發、日俄關係和緩後,即全員撤返俄國,但亦為國內造就不少人才。
孫中山先生逝世後,1928年六月,蔣中正在南京中央陸軍軍官學校成立航空班,暫時中止了先前南苑航校的校務。當時愛國華僑踴躍捐款購機,採購26架教練機,供新成立的南京航校訓練之用。1931年4月,南京航校遷至杭州筧橋。1932年9月1日,南京航校擴編並更名為「中央航空學校」,由蔣中正任第一任校長,手諭「我視本校教育之成敗,為中國革命最後之成敗」。這也是空軍軍官學校「九一」校慶的由來。
在中國空軍建制的前後,受到外籍許多飛行家的幫助,包括曾完成單人駕機橫越大西洋創舉的查理斯.林白。林白協同妻子於1931年9月19日(九一八事變次日)共同駕駛一架洛克希德生產的天狼星式水上飛機,一路沿海岸線飛抵南京市莫愁湖,本欲展開訪問行程,卻因值日本軍閥發動侵華戰爭,且見長江發生水患、百姓生活困頓,林白夫婦取消既定活動,自告奮勇義務擔任受災地區空中勘察飛行任務,留下一段佳話。
1932 年「一二八」松滬戰役後,因中日戰爭損失大部分的航空隊戰力,國民政府聘請美軍退役少校裘利德招募飛行顧問及機械顧問等共23位,協助建立現代化的空軍。此一美國顧問團赴杭州筧橋的中央航空學校後,協助訓練國軍飛行員,並制定五年航空發展計畫,將隸屬於陸軍的航空隊大幅改制並重建戰力,於是在1937年正式成為一支獨立的軍種-中華民國空軍。
萬難當中成立的飛虎隊
1941年,宋美齡以航空委員會秘書長身份力勸蔣介石在昆明成立美籍志願大隊,也就是著名的飛虎隊;她設法邀請美國飛行員羅奇布魯克為顧問,禮聘美國空軍上校陳納德為隊長,重金募集美國空軍退休人員。
然而,當時中國在外交上仍受人歧視,美國軍方百般阻撓中國成立飛虎隊,國務院也處處刁難,以拒發護照、不准出境、開除軍籍等等來要脅飛虎隊成員。但宋美齡堅持認為,組織飛虎隊可以維護中國大西南與緬甸之間空中走廊的暢通,再者也能運送戰略物資到重慶。美方阻擾成立飛虎隊的情況,一直到開羅會議之前,才稍稍改變。後來飛虎隊也頻頻立功,證實對抗戰頗有助益。
當時這批洋人飛行隊伍,在飛行員的飛行夾克背後,繡有一張帶國旗的公告:「來華助戰洋人(美國),軍民一體救護」,美國人稱為「Bloodchit」,中文即是「血符」或「血票」。據說此公告效力非凡,許多美籍飛行員被擊落後,即被發現的中國人民妥善隱藏,再由游擊隊送往大後方。而今再細看此面泛黃的血符,當年中國艱辛抗日、友邦義助的史跡仍令人心靈撼動莫名。
自1937年始,陳納德自美國陸軍航空隊退伍後來到上海後,在我國待了八年之久,並先後擔任顧問、美國誌願大隊(飛虎隊)、美駐華航空特遣隊指揮官及第十四航空隊司令官等職務。而美國誌願大隊其後改制為美軍陸航的第十四航空隊並屢建奇功,曾於1943年11月25日以超低空飛行越過臺灣海峽,突襲日本陸航新竹基地,摧毀日軍陸航各式戰機達50至60餘架,戰果輝煌。
筧橋精神光耀史冊
蘆溝橋事變後,日本立即以海陸空三軍,展開對上海大規模攻擊作戰,以絕對優勢的軍力,意圖滅亡中華。
1937 年八一三淞滬之戰爆發後,中國空軍發出第一號作戰命令,調遣第四大隊由河南周家口,飛赴杭州保衛筧橋。8月13日下午四時,日本空軍以小部隊空襲筧橋。當時空軍第四大隊飛抵筧橋,忙著加油直到半夜,未及稍有喘息,8月14凌晨三點,警報大作,敵已臨空。大隊長高志航立即起飛追擊敵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當場擊落日本九六式重轟炸機一架,士氣大振。爾後8月14日破曉時分,中國軍隊飛機在錢塘江與筧橋空域的大規模激烈空戰,分別擊落日本八八式雙翼大型轟炸機四架、九六式重轟炸機二架,國軍以六比○獲得中日空戰史上的大勝,首開中日空戰全勝記錄,打破了「皇軍無敵」的神話。全國百姓從廣播知道此一消息後,欣喜若狂。
中華國民政府自此宣布8月14日為「中國空軍節」,高志航大隊長被譽為「空軍戰神」。而所謂的「筧橋精神」,也就意味著臨危不懼、寧死不屈、以弱抗強的大無畏精神,從此在空軍代代承傳不息。
台海保衛戰
1958年,海峽兩岸戰雲密佈,一觸即發。5月底時,國共海軍多次在福建沿海短兵相接;但中華民國海軍儘是美式戰艦,戰力強大,在國軍搜索艦隊的搜索追擊下,中共大約有十八艘各型艦艇及四十五艘機帆船遭擊沉。
6 月時,中共在舟山群島實施了一次前所未有的三軍聯合作戰演習,在浙江路橋空軍基地擠滿了米格十五與十七張機,總數超過四百架以上,陸軍炮兵、步兵師也一一集中待命。臺灣作戰偵防單位得到情報顯示中共將有侵臺之舉。1958年7月6日,國民政府最高當局下達命令:「臺澎金馬地區之國軍各單位,取消所有官兵休假,各級部隊立刻進入戰時戒備狀態」。
8月8日,中共空軍的王牌戰機米格十七首度以百機大編隊進入馬祖領空偵巡,前後歷時長達三小時許,馬祖群島竟日長鳴空襲警報。終於在8月14日,國共空軍於馬祖領空三度衝突,米格十七遭兩毀一重傷,國軍軍刀機一架受重創,是為第二個八一四空戰勝利,為其後的八二三之戰奠下勝基。
此後中共以大量的炮艇、噴射轟炸機群射擊與投射手榴彈,並以批米格機群威脅馬祖上空,連續十六天持續的海空對陣與衝殺後,將三分之二的國軍海空部隊絞著於馬祖海域,爾後於8月23日下午六點,忽然發動設於金門島群對岸的三百四十二門巨炮,開始對金門發動地毯式的炮轟,掀起舉世聞名的「八二三炮戰」。
中共軍隊並自海上及空中封鎖金門,以期切斷其所有外援,戰火延續將近月餘。在「九二料羅灣海戰」中,國軍的登陸艦群始終未受中共快艇的干擾而影響其卸運,中共的快艇部隊亦始終無法穿越國軍護航艦隻的屏衛火網。海戰結果,十二比○,中華民國軍隊大獲全勝。這場海戰雙方出動的艦艇總數超過三十艘,為歷年國共海戰規模最大的一次,傷亡也是最多的一次,影響所及,整個金馬炮戰局勢改觀。此後,中共海軍元氣大傷,再也無法有效阻止海軍的運補。
9月9日,三十二架國軍軍刀式噴射戰鬥機空中掩護糧彈船團駛入料羅灣,一百餘架中共米格戰機亦自南、北、西三個方向包抄而來;在長達四小時斷續而激烈的空戰中,國共雙方百餘架戰鬥機在長一百哩、寬五十哩的福建沿岸上空互相追逐纏鬥,中華民國空軍新獲美式響尾蛇飛彈大顯神威,最後的結果十比○,中華民國空軍大獲全勝。
此次兩岸交鋒,中華民國空軍獲得壓倒性的勝利,也確立了臺灣成為反共民主的堡壘,延續了中華文化的命脈,誠為世界之福、中國人之幸!
- 關鍵字搜索:
-
八一
來源: 大紀元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r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