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論中國洞庭湖區鼠災

今年六月下旬以來,棲息在中國洞庭湖區400多萬畝湖洲中約莫20億只的東方田鼠,部分隨著水位上漲而向湖南省轉移,它們四處打洞,啃食農作物,嚴重威脅湖南省沅江市、大通湖區等沿湖堤防的22個縣市區以及近800萬畝稻田,而此已是八0年代以來,洞庭湖區的第六次大鼠災,且是最嚴重的一次。之所以會出現「鼠滿為患」的情事,主要原因是生態平衡遭受到破壞,洞庭湖區的蛇、貓頭鷹、鼬與黃鼠狼等多為人類補殺,田鼠因失去天敵而大量繁殖。而此次鼠災之所以「創記錄」,亦與「三峽大壩」的完工啟用有關,大壩截水後,位於下游的湖區水位下降,提供給田鼠更大的棲息空間,近來由於長江上游雨水豐沛,大壩陸續泄洪,洞庭湖水位平均每天以0.5公尺的速度上漲,迫使棲息在湖洲上的田鼠陸續向大堤遷移。

大量田鼠入侵後,不僅農作物遭殃,亦存在著爆發傳染病的風險,因此,緊接著登場的便是一場「人鼠大戰」。目前中共官方與民間尋求防制鼠災的方法除了發動群眾滅鼠,以及修補堤防外,使用最普遍的還是化學滅鼠法,但此法「殺敵一千,自損八百」,許多農村的家畜、濕地鳥類也紛紛被毒死,其透過大自然的食物鏈,最終亦將「報應」在人類身上。此外,在中國網路上甚至出現一些「高見」,即建議部分專吃「野味」的省分可推出「田鼠食譜」,一方面解決鼠患,另一方面亦可舒緩近幾個月來大陸豬肉價格飆漲的問題。而不論原因與對策為何,似乎這一切因果都與人類脫離不了關係,故與其說這是一場「天災」,不如說是「人禍」。

中國由於人口眾多,為了養活人,歷朝歷代以來,犧牲的總是生態以及自然界的其他物種,而在中共改革開放以後,此種人與自然間的張力便達到極致,而中共中央的發展策略雖已從「發展是硬道理」轉變為「科學發展觀」,但由於政策不夠明確,以及各地方政府「以GDP為核心」的發展觀依然根深蒂固,生態失衡已到達臨界點,今年入夏以來,太湖、滇池、巢湖等藍藻的接連暴發,並引發了部分地區水危機事件僅是其中一小部分。就發展觀而言,中共去年底所揭示的「構建和諧社會」,其目的是為了因應改革開放所產生的各種「失衡」而來,但其多著重於經濟成長與社會發展的平衡,而不能忽略的事實是,不論是能源消耗或污染製造,中國已是當今數一數二的國家,我們要呼籲的是,人與自然間的和諧與倫理關係應是「和諧社會」中最重要的一環,否則大自然的反撲是無情的,SARS、藍藻、鼠災都是明證。(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