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美國市長家做客 不拿工資只為理想
聽說我所在的密蘇里州哥倫比亞市市長Hindman先生不拿一分錢工資,這引起我的濃厚興趣。此前我看過有關紐約市長彭博年薪只有一美元的報導,可人家是信息媒體大亨──大名鼎鼎的彭博通訊社就是這位市長大人開的,家財萬貫自然不在乎年薪多少。難道哥倫比亞這個只有10萬人口的小市市長也是個大富翁?我萌生過採訪哥倫比亞市長的念頭,但一直沒有付諸實施。上週五見到哥倫比亞市中國之友會會長施小美女士時談起此事,和市長私交甚篤的她當即打電話告訴他「有個中國記者想採訪你」,市長欣然答應:「週末下午上我家來聊吧!」
第二天下午3點半,由施女士帶隊,我和太太、女兒一同前往市長家拜訪。路上,施女士告訴我,Hindman先生在市民中口碑很好,他已經是第5次連任市長了(一屆3年),最近一次競選的得票率高達75%。我問她「市民為何喜歡這位市長」,她說Hindman先生注重環保,致力於建設公園,提高人民的生活品質。比如,他提倡少開汽車,減少污染,自己長期堅持騎自行車上下班。所以,儘管Hindman先生做過食道癌和前列腺癌的手術,但大家還是選他當市長。
市長家坐落在離市中心兩英里外的一處樹林茂密的住宅區,從外表上看這是一座老舊的大房子,和美國普通人家沒啥大的區別。施女士告訴我,這是市長父親手上添置的房產。
和往常在公共場合見過的不太一樣,市長今天沒有西裝革履,而是穿了件翻領的藍色運動衫,似乎是剛從外頭鍛練回來。他把我們迎進屋,經過客廳,引到有遮蓋的陽台上。我邊走邊打量周圍環境,沒發現什麼特別起眼的。
首次和市長見面,我帶了一個印有「陳」字標記的茶杯和我老家福建的烏龍茶作為禮物(見題圖桌子中間),市長則給我們一家3口各回贈了一枚哥倫比亞市的市徽。
待市長夫人泡上茶後,我們就圍坐在陽臺的圓桌邊採訪。一旦我和市長之間的溝通出現障礙,坐在我們中間的施女士就趕緊「救駕」,幫忙翻譯,使得採訪得以順利進行。
我的第一個問題,自然是衝著「市長為啥不拿工資」而問的。對此,市長解釋說,在美國,聯邦和州一級政權實行三權分立。而在地方政府,政權架構則由本地人民自行決定,所以就出現了各種各樣形式──有的市長是有薪水的,有的純粹是志願者;有的市長是民選的,也有的是任命的。我們哥倫比亞市,最高權力機構是由市民選舉產生的、由7人組成的市政委員會(點擊此處鏈接到市政委員會的網頁),市長是市政委員會的首長。我們7個人都是兼職的志願者,按規定都不拿工資。
「沒有工資收入,那麼您靠啥過日子呢?」我好奇地問。
市長回答說,「在當市長之前,我做過40年的律師,收入不錯。62歲那年,我第一次當選市長,當時偶爾還接些民事案件,只是和市政相關的案子需要迴避。現在我74歲了,我和太太都有退休金,生活不成問題。」
「既然不給工資,您為何還要去參選市長?」我覺得這種事在咱們中國人看來有點不可思議。
「作為選舉的官員,收入多少往往不在他們考慮的範疇。」市長接著說,「美國人當官首先是為了實現個人的理念。他能夠引導一個國家或某個城市朝他希望的特定方向發展,這就是成就感」。他告訴我,美國總統的年薪是25萬美元,如果布希去幹別的,年收入肯定不止這麼一點。
「除此之外,當官還有什麼實實在在的好處嗎?」
「當市長,可以有許多普通人沒有的經歷,可以有比較高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市長朝我笑了笑:「如果我不是市長,你今天會來訪問我嗎?」
「那麼,當官是不是也有不自在的一面?比如,我最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叫《Lil Bush》(小布希)的卡通節目,盡拿布希總統和他的家人開玩笑……」
「政府官員是公眾人物,別想躲開媒體的監督。有的媒體對官員極盡諷刺之能,你也拿它沒轍。如果是普通百姓,你當然可以告媒體誹謗。如果是公眾人物,你去告反而可能惹出更多麻煩,成了新聞熱點。所以,即便媒體批評錯了,我們也只能去解釋,畢竟還得通過媒體去消除不良影響。」
「市民有事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市長嗎?」我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肯定的,但還是想證實一下細節。
「市長是全體市民選舉出來為市民服務的,市民有困難當然可以找市長。我的電話、傳真、電子信箱、通信地址都在網上(點擊此處鏈接到 Hindman市長的網頁)公布。市民發電子郵件反映問題的比較多,我每天大約會收到30封左右。如果有人想和我面談,只要提前預約就可以到辦公室見我。」
「市民給您的郵件都提了哪些問題?」
「各個時期的問題不太一樣。比如,最近聯邦政府正在考察選點建一個某方面的試驗室,可能會對當地的農作物帶來不良影響,哥倫比亞是個備選點。一些市民得知後就寫信給我表示擔憂和反對。目前,這還是個未定案,如果聯邦政府定點後,廣大市民強烈反對,我們將向聯邦政府反饋,那時估計聯邦政府會改變主意的。」
「您剛才說的是焦點問題,那麼通常的問題有哪些呢?您又是如何處理的呢?」
「通常情況下,反映道路維修、垃圾處理等方面的問題相對多些。對於這些具體問題,我轉交秘書去處理。」
「您對市民反映的問題做批示嗎?或者您是否接到過上級長官的批示?」
可能這個問題太「中國官場化」了,美國市長一時沒能理解。經施女士解釋,市長才恍然大悟。他說,「我只是簽署市政委員會通過的法令,從來沒有在具體的事項上做過批示,也沒有收到上級長官的批示,因為我是市民選舉產生的,我只對市民負責。」
「作為市長,您是如何管理這個城市的?」接下來,我對具體的運作感興趣了。
「市政委員會代表市民管理這個城市。我們每個月開4次會議討論需要解決的議題,其中兩次會議對市民開放,他們可以當場發表看法,電視現場直播(見右上圖)。經過市政委員會決定的事項,交由City Manager(城市經理)執行。」
我不太理解「城市經理」的概念和功能。市長解釋說,城市經理是市政委員會向全國招聘來管理這個城市日常事務的高級僱員,他是拿工資的(年薪12萬美元左右)。他有權自行組閣,他的職責就是執行市政委員會的決議。
經他這麼一說,我似乎找到了感覺:市政委員會好比是一家公司的董事會,市長是董事長,而城市經理相當於總經理或首席執行官(CEO)。市長基本同意我的理解,但他聲明,「我們和企業最大的不同點在於,企業是以盈利為目的的,而我們是免費為市民服務的」。
「市政府的財政收入主要來自哪裡?用於哪些方面?」我接著發問。
「收入主要來自本市的交易稅和房產稅。60%是用於1100多名政府僱員的工資(其中警察175人,消防隊員128人),其餘的用於添置治安和消防設備,公民衛生保健,道路、公園等公共設施的維護。」
我知道,哥倫比亞市共有31所實行免費教育的公立中小學校,這些都是由市政府負責的。那麼這一大筆費用又從何而來呢?市長告訴我,對於中小學校和公共圖書館,有專項的稅收用於公共事業的投入。
我又問起該市去年的財政收入和支出情況,如果出現財政赤字是否可以向銀行貸款?
「去年本市的收入是3.5億美元,支出也是這個數,收支平衡。」市長說,「我們是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如果市政建設確有必要,也可以用未來的稅款做抵押向銀行貸款,但必須經過全體市民投票通過。」
美國官員經常被媒體曝光,涉及比較多的是「生活作風」問題,貪污、受賄之類的經濟問題似乎不多見。我問市長「政府官員有沒有貪污或受賄的機會」,他回答很坦率,這種情況在別的地方發生過,但在本地從來沒有。「因為首先我們沒有想去做撈錢這種違法的事,而且像批地蓋房等權力掌握在市政委員會的 7個人手上,房地產商想同時賄賂我們7個人幾乎是不可能的。」
預定的兩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本來還有很多問題要請教,但不便過多打擾市長的私生活。起身告辭時,我順便問他對中國的看法。他愉快地回憶起去年 5月率領哥倫比亞市政代表團訪問山東青島市嶗山區的情形,「我們和嶗山結成了姐妹城市,並就科技、教育、政府管理等領域的合作簽訂了協議。隨著中國的發展,我們之間合作的機會將越來越多。」
- 關鍵字搜索:
-
我在
來源: 加拿大信息港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qm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