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臺灣島的建立

最近新聞紛紛報導北歐國家,包括挪威、瑞典、丹麥及芬蘭等四個斯康地那維亞半島的國家,在追逐高所得的國民收入的同時,也傾全力建立全球最高標準的有機生態環境。由於全球暖化的影響,世界各地的天氣愈來愈呈現出不合理的變化,而影響全球暖化的殺手之一,就是廢氣排放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的大幅度增加。美國前副總統高爾為此所拍下的記錄片,強調及警告全球暖化所可能導致的地球浩劫,獲得奧斯卡的最佳記錄片,顯示全人類都應該覺醒,地球生態環境的危機已迫在眉睫。因此,北歐國家建立有機國土的成功案例,深深值得臺灣參考。

臺灣在過去竭盡所能地發展經濟,所造成的環境破壞,如今對生活安全的危險與威脅,早已超過了警戒線。以最近的梅雨鋒面為例,雖說短時間的降雨量過大,以致無法即時宣泄積水。但臺灣是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最高的國家之一,卻是不容質疑的事實。因此,臺灣地區今年梅雨情況異常,很難說不是因為臺灣周遭地理環境受到高度破壞,所引起的連鎖效應,導致今年梅雨季節的異常。因此,更應該思考臺灣的國土規劃與永續發展的長遠考慮,將臺灣建設成一個有機島嶼。

再以上海市為例,上海最近十年的發展,可以說已經成為世界級的超大城市。但是上海市的空氣污染也是全球數一數二的大都會。因此,上海市在考慮其未來的發展時,已經在規劃將黃埔江口的崇明島建設成一個足以為全球參考學習的有機島嶼。規劃中的崇明島,其電力的來源將依賴太陽能發電,而島上的住宅區、商業區等的規劃,也將以零污染為目標,做為未來人口居住及活動的標準。上海崇明島的規劃,已經不是紙上作業階段,事實上已經進入實地勘察,以及施作一些基礎的階段。

回到臺灣,最近為了是否建築蘇花高速公路,各界吵翻了天。而且,隨著選舉季節的到來,勢必又會因為政治因素,成為政策拉攏選票的工具。基本上,是否能回到使臺灣成為有機島嶼的角度,來進行思考,完全令人無法樂觀。但是,雖然如此,仍然需要各界大聲呼籲,希望從全球暖化、生態危機、人類生存浩劫的角度來思考。

從建立臺灣成為有機島嶼的角度來看,花東地區最適宜從目前現有的環境,加以維護與改進。讓花東地區首先成為臺灣島的有機地區。以臺灣的經濟發展來看,北部、中部及南部各形成一個大都會圈。北部區域以臺北縣市為核心,成為商業中心,桃竹苗除開已有的工業區外,盡量擴展有機區域;中部則以臺中縣市為都會核心區,彰化南投等地區發展成有機區域;而南部則以高雄市、臺南市為核心區,雲、嘉、南及高雄縣則應以有機環境為核心去發展。如此一來,臺灣地區則可以形成四大區塊,重新進行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是一個高度政治敏感的話題。但是,在以建立臺灣成為一個有機島嶼國家的角度來思考行政區劃。也許懸宕已久的行政區劃,或許可以找到可能進行區劃的途徑。(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