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解碼大發現 垃圾DNA是寶

英美科學家團隊近年投入基因解碼工作,研究發現過去科學家認為位於基因與序列之間無用的「垃圾」DNA,其實角色關鍵,推翻了有關「垃圾DNA」的傳統認知。

中央社消息,由11國、數百位科學家團隊取用人類基因體序列的1%,歷經4年徹底編碼(ENCODE)分析與比對,確認其中所有功能元素(functional elements),編成一部基因序列導覽書,進而將之用於其他99%的基因體序列。

最新一期的英國期刊「自然」及美國「基因組研究」6月14日同步報導,科學家團隊經過80種不同實驗,所產生的6億個資料值,所提出的29篇論文,推翻了科學家以往對人類基因的認知,「垃圾DNA」並非無用DNA,是人類的認知有限。

人類基因組大約由30億個DNA字母組成,其中只有3%已知和22,000個基因與DNA序列有關,剩下97%在過去都被視為「垃圾DNA」,科學家以前認為它們只是人類漫長演化史中遺留下來的產物,並無任何生物上的功能。

基因與序列間調節作用的長條狀,看似無用的「垃圾DNA」,其實在調節蛋白質製造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能與細胞內的分子發生作用。這些DNA的作用在製造維持人類機能運作,以及形成生命的重要物質的蛋白質。

研究成員之一,基因研究重鎮英國劍橋桑格研究院專家哈伯德表示:「絕大部分的基因組都會被複製,或轉譯成RNA,也就是細胞內活躍的分子,可以傳遞主要DNA訊息到細胞運作。」他指出:「這是個重大發現,推翻過去認為只有部分基因組會被轉譯的想法。」

另外,過去科學家相信,人類在生存壓力下,體內基因組會大受影響,變成細長、有效運作的基因核,才能發揮生物上的功能。但新研究發現,基因組上充滿許多功能性元素,其中許多對於生存或複製的益處目前還無法辨識。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