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陸委會:中共以孔子作國際統戰

中國近年來在全球各地廣設「孔子學院」,行政院大陸委員會分析,中共改革開放前以金援為主的國際統戰已被孔子取代,這種「打著孔子旗號的統戰方式可說惠而不費」。

據統計,近年來,中國政府在五十三國設置了一百五十五所孔子學院,其中僅美國就設了十八所。

陸委會最新一期「大陸工作簡報」文章表示,為造成聲勢,中國更在日本京都組織「世界孔子學院論壇」,集合了二十八國家代表為此吶喊。

文章說,「國際統戰」一詞為中國故總理周恩來所創。中共建政後,周恩來以中共日後主要面向為國際而非國內,因此「統一戰線」概念擴向國際。

當時世界上除以美國與前蘇聯為首的兩大陣營,還有許多新國家以及正在謀求獨立的地區,這些都是中共「國際統戰」主要目標。

文章表示,當時的中國正處於「一窮二白」的窘境,「國際統戰」面對的是比中國更窮的國家,與這些國家打交道要花大錢,因此中共第一階段的國際統戰幾乎都是空口說白話,並無成就可言。

但是隨著中國大陸國民經濟逐漸恢復,雖然人民尚未全面溫飽,官方出於「輸出革命」的重要,也榨出若干民脂民膏用於援外。

一九六零年代起,由於中共與蘇共決裂,中國在國際上陷於完全孤立,「國際統戰」因此成為中共破除困境的主要方式。當時世界上的窮國當權者,無分國王、總統,只要找到向中共開口的路子,必有所獲。

由於以金援方式的國際統戰常落入「冤大頭」後果,中共當局因此全面檢討,一九八零年代開始,逐步調整思維,考慮以惠而不費方式,取代過去的撒物撒錢。

陸委會文章表示,出於這樣的考量,中共近年來請出了文革時期形象負面的孔子。

文章說,中共當時為了權力鬥爭的需要曾經「批林批孔」、「批孔揚秦」,但無論如何「批」,孔子的學說是從中國人的人性中總結所出,具有不可撼動性。

更由於中國的逐步開放,大陸知識界對西方的文化與文明也有了新的認識,體認到孔子學說是中、西文化的最大公約數,他國人士只要不趨極端,無論如何不會排拒孔子。

文章說,基於這樣的體認,中共當局選擇孔子作為「國際統戰」的指標性工具。
本文留言

作者記者周慧盈臺北十六日電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