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親節:中國青年人「寫家書、聽嘮叨」多種方式感恩盡孝

17日是今年的父親節。儘管父親節不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但由此引發的感恩意識和中國傳統「盡孝」觀念異曲同工。父親節到來之際,中國人採用多種方式表達對父親的關愛。

撰文表達對父親的孝心是今年父親節的亮點。不少報紙都辟出專欄,刊登子女錶達對父親尊敬和熱愛的文章
。中國人撰文表達對父親的敬愛的經典之作莫過於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文中那個穿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父親形象總能在不經意間牽動人們對父親的思念和眷戀。

利用網路傳情是父親節裡備受推崇的感恩形式。網易上一位廣州網友發起的「親親父親」的帖子引起上萬人的跟帖和響應。「小時候,喜歡坐在父親的肩頭看大戲,在滾滾的人潮中,我總是驕傲地在父親的肩上揮起自己的小拳頭。」一位署名「三毛」的網友深情地說。

影像作品也憑藉網路平臺在光影交錯中闡釋這種父子親情。攝影家焦波拍攝的《俺爹俺娘》組照再次被「晒」在網頁上。畫面中那個質樸的「俺爹」形象,被網友定格成溫馨的剪影。

此外,發簡訊、寫家書等也是人們祝福父親的方式。父親節的禮物自然是兒女們孝敬老爸的重點。男性專用的錢夾、皮帶等成為商場櫃台上的暢銷產品。

聽父親嘮叨也是孝敬父親不錯的提議。在中國傳統家庭觀念中,父親是嚴厲和權威的象徵。廣東省青年志願者協會公布的一項《2007年父親節調查報告》顯示,7成子女錶示與父親溝通不易。「80後」出生的呂艷說,她對父親常常舉起「免談牌」。呂艷戲稱,對爸爸來說,再好的父親節禮物都比不過靜下心來聽他嘮叨。

39歲的楊之良是本週最幸福的父親之一。從父親節前一週開始,11歲的女兒就啟動了「感恩行動」--每天給父親洗一次腳。楊之良說,所有的利祿和功名都抵不上女兒的小手觸摸腳上的老繭,所有的付出與心血被肯定的那一瞬間,心頭劃過的那份溫暖。

以孝事親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除了在父親節表孝心,功夫更應下在平時。來自安徽的農民工胡二富說,他從來沒聽說過這個洋節,不會刻意在父親節當天表達孝心。但是每月領工資的時候他都會把工錢的三分之二寄給爹娘。
本文留言

作者鄒艷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