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小麥 農民的環保大夢

3年播種一次

可防沙塵暴和暖化

農民夢想的終極麥種,也合乎環保原則:這種多年生的作物,只需每三年到五年耕種一次,而且可以防止沙塵暴、遏止土壤流失,甚至能夠吸收二氧化碳協助緩和氣候暖化。

華盛頓州立大學10年前展開追尋這種新麥種的努力。基因學家鐘斯說,目前最重要的問題,就是瞭解控制植物每年自然週期的基因。

他說:「生死問題很容易解答。讓植物不要死亡的基因只有一個。一旦經由育種克服這個問題,接下來必須面對如此培育出來的植物是否有能力存活下去。」

麥子和野草交配

克服「死亡」基因

鐘斯博士的研究團隊採用老式的育種技術,讓麥子與野草交配,在1990年代末克服「死亡」基因的作用。他們舍棄新式的基因修改科技,可是傳統做法必須耗費多年,讓植物以自然步調繁殖,以確保交配出來的新品種擁有適當的特性。

世界各地都在努力培育各種多年生作物,從高粱、鷹嘴豆,一直到向日葵。氣候變遷、土壤流失和其他各種因素,使得這種努力愈來愈形迫切。

正培育各種多年生作物的堪薩斯州土地研究所主管華倫說,從治療普通感冒,到農作造成的種種弊害,包括土壤流失、使用碳氫化合物、殺蟲劑和除草劑,都可以藉著多年生作物來解決。

在澳洲,研究人員正培育能夠減少一年生麥田鹼性的多年生麥種。在德州和奧克拉荷馬州,研究人員正培育能夠提供穀物和牧草的多年生麥種。

可省75%燃料費

種子成本也降低

華盛頓州東部農民說,能夠更長期生長的新麥種可以降低生產成本,並可能成為終極節能工具。由於這種麥種比較不需要耕種,估計農機燃料費可以節省75%,買種子的成本也會降低。

一年生麥種的問題在於它們產量雖高,卻犧牲了其他特性,無法與雜草競爭,對抗蟲害的能力也比較弱,因此必須使用除草劑和殺蟲劑。這種作物使用氮素的效能也很差,因此施用的氮肥有一半流失,並污染河川和地下水。

多年生植物根部組織較大,能夠更深入土壤吸取水分,也更能在逐漸暖化的氣候裡生存。鐘斯說:「如果能夠培育出更強悍的植物,就能夠更有效使用水和養分。我們試圖把麥子變得更像野草。」

育種緩慢

5旬農民:有生之年看不到

由於必須配合麥子自然生長,育種計畫進展緩慢,因此要用多年生麥種取代現在的一年生麥種,還要等待很長的時間。50歲的鐘斯說:「我有生之年看不到了。」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