壟斷大道上的誠信「貓步」



目前,央行已經和信息產業部達成協議,同意電信用戶繳費信息接入個人徵信系統,手機欠費記錄今後將作為不良信用信息,進入到銀行的個人信用檔案,最終,會讓你拿不到房屋或者其他的消費貸款。(《CCTV-經濟信息聯播》4月22日)

    首先應該肯定,建立個人徵信系統是一個大勢所趨的方向,其成長、發展和完善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倍加體貼和關照。但同樣可以肯定的是,以中國目前之國情,此番央行和信息產業部聯手推出的「誠信連坐」措施,難免遭遇「公民的不服從」。理由很簡單,誠信名聲向來不佳的電信企業,有什麼資格單方面判定一個公民的信用狀況?而央行又怎麼能把電信企業的數據和指標當成「絕對之是」,繼而不假思索地舉起大棒呢?

    至此,我們可以看到,在國外運行良好的個人徵信制度,一到了中國便像很多其他優越的制度建構一樣,不可避免地陷入「南橘北枳」的尷尬之中。其原因自然也不難尋找,用孫立平教授的話來說,正在於社會基礎信用的缺失——國家和政府及其所屬企業的信用本應是不言自明的,但在中國,恰恰是這點遭到了近乎野蠻的破壞。以電信企業為例,其亂收費、收費畸高、收費項目不清不楚、甚至信息欺詐、腐敗醜聞等等行業性失範行為,歷來屢見不鮮,為人詬病已久。如此這般,電信企業怎能取信於人?又怎能讓人服膺於它的「個人不良信息」?

    但顯然,不管是信息產業部還是央行都在「選擇性失明」,狹隘的部門利益導向和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有罪推定」讓他們一拍即合,「個人信用檔案」就此成為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懸掛於公民的頭頂之上,不管這個公民是否真的罪有應得。

    劉小楓在《知識份子的「貓步」》一文中講,現在某些知識份子「在行走時心目中時時想到左右腳之間有一條直線,他們的每一腳都輪番踩在這條直線上」——由此形成了知識份子基於某種自戀的「貓步」。那麼,我就想,現在央行和信息產業部不也是在走「貓步」嗎?在壟斷利益的康莊大道上,他們每行進一步,無不以「利益」這條「直線」為依歸,然後分毫不差地踩在上面。

    問題是,壟斷企業的「貓步」總讓人感覺鬼鬼祟祟,似乎有不可告人的秘密,而把自己當成「貓」的結果也難免走得東倒西歪、岌岌可危——他們難道還不警醒,喪失了廣大公眾的烘托,「利益」這條「直線」就是一條脆弱的「鋼絲」,稍有不慎就要跌下去。

    對於電信這樣的壟斷企業,明智的做法就是要學會兩條腿走路——你不是要完善「個人信用狀況」嘛,不妨先完善自己的信用狀況;而對於央行來說,既然把貸款業務捆綁在了電信的信息戰車上,也不能總是唯其馬首是瞻,所謂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點智慧不用教吧。
本文留言

作者張若漁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