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遊到底是怎麼回事?

今天是第六個「世界睡眠日」。世界睡眠日作為全球睡眠與健康計畫的一部分,由國際精神衛生和神經科學基金會等共同提出並在全球實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的一生中有大約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的,睡不好、睡不著帶來的不僅僅是1/3人生的痛苦,更會令你百病纏身、寢食難安。

在民間流傳中,還有一部分人,他們在睡夢中會莫名地站起行走,這種行為,被稱為「夢遊」。

夢遊症確實存在 不要試圖叫醒夢遊者

夢遊(Sleep walking)又叫做睡行,該病以6至12歲的男孩多見。特徵是在前三分之一的晚上,孩童從睡覺中坐起來,睜開眼睛,漫無目的的走來走去,但步伐緩慢且能避開障礙物,有時手上還把玩一些器具象廚房的器皿或浴室的水瓢等,衣衫不整且喃喃自語。如果試圖叫醒他,他可能會變得意識混亂並有躁動的現象。

通常孩童可以沒有困難的回到床上,很快繼續入睡,隔天早上醒來對昨晚發生的事毫無記憶。夢遊的孩童很少有作夢的報告,即使有亦是片段,殘缺不全,沒有一個完整的故事。但成人的夢遊卻經常有活生生的夢發生。30%有夜驚(Sleep terror)的孩童,同時有夢遊的現象。夢遊並無男女的差異,但卻常見有家族史。

據統計,在所有的人口中,約有15%的人在他們的孩童時期,有過至少一次夢遊的經驗,發生的尖峰期在4至8歲,15歲後會慢慢的消失,只剩下約0.5%的成年人會有偶發性的夢遊發生。而誘發因子包括睡眠不足、發燒、過度疲倦、使用安眠藥和一些抗精神病的藥物。

精神心理疾患跟孩童的夢遊無關,但跟成人卻有關,只不過即使您治療成人的精神症狀,夢遊仍然持續。當孩童發生夢遊時,應該引導他回到床上睡覺,不要試圖叫醒他,隔天早上也不要告訴或責備病童,如此會造成孩童有挫折感及焦慮感。如果發作次數實在頻繁,就應該求助醫師給予藥物的幫忙。

成人的夢遊大多源自孩童時未完全緩解的夢遊,當然成人的夢遊亦可發生於以前毫無夢遊病史的成人,大多有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因此成人夢遊除了藥物控制外,精神治療也扮演著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

接下來,讓我們來看一個夢遊症的典型病例:

梅某,男,9歲,因發作性入睡後起床活動多次來兒童精神衛生專科門診。暑假裡的某一天,患兒看完電視後,上床入睡,約過1小時,突然起床,開門走到五層摟上同學家門口,停留一會兒又自行回家上床入睡。次日否認有此事,以後常常在入睡後不久,即自行起床,飲水,開抽屜取物,或走到媽媽身邊用手撫摸媽媽,口中唸唸有詞,對旁人說話不予理睬,眼神茫然,數分鐘後又自行上床入睡,就診前2天晚11點多鐘,患兒又突然起床,提起桶走下四樓,在百米外倒了垃圾,又提著空桶回家,對母親問話不答,雙目直視,口中喃喃自語,搖他的軀體也無反應,後又酣然入睡。次日卻否認此事。

夢遊似乎無意識,行為卻有目的性

夢遊的人一般表現為反覆發作的睡眠中起床行走,持續時間為數分鐘至半小時。發作時,夢遊者在睡眠中突然眼睛凝視起來,但不看東西,然後下床在意識朦朧不清的情況下進行某種活動。下床行走時,周圍雖漆黑一片,但患者一般不會碰到什麼東西,而且還行走自如。

據瞭解,夢遊者眼睛是半開或全睜著的,走路姿勢與平時一樣,甚至他們還能進行一些複雜的活動。

夢遊是一種奇異的意識狀態,患者似乎只活在自己的世界中與他人失去了聯繫。他們的情緒有時會波動很大,甚至說一大堆胡話,別人很難聽懂。夢遊時患者表情呆板,對他人的刺激基本上不作反應,也很難被強行喚醒。患者雖意識不清,但動作似乎有目的性似的,似乎在從事一項很有意義的工作。發作後多能自動回到床上繼續睡覺。夢遊通常出現在睡眠的前1/3段的深睡期,次晨醒來,對晚間發生的事茫然無知,完全遺忘。

據報導,有一個醫學院的學生得了夢遊症。他常常在夜間獨自起床,走到解剖室,破門而入,用嘴咬食屍體的鼻子,然後回到宿舍躺下睡覺。事隔不久,學校發現許多屍體的鼻子不翼而飛了,經過周密調查才真相大白。

夢遊的時間也長短不一。據《今日早報》2006年9月12日報導,寧波一名中年男子在夢遊中從鎮海一直走到寧波市區,步行了近30公里路,至少3個多小時,而且在走累之後,還翻越居民家的圍牆,在別人家屋檐下酣睡。民警將林某送回家後,他的老婆才知道自己的老公走出這麼遠了。據林某的老婆說,林某剛得夢遊症時,常常半夜出走,在早晨天亮之前總會自己回來,白天問他晚上去哪兒了,他卻對發生的事一點印象都沒有。因為生怕他外出闖禍,每晚睡覺前,家人總要將菜刀什麼的收藏好。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