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美國的無家可歸「村」

 2007-02-01 12:27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1
    小字
據《華盛頓觀察》週刊報導在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臨近機場的郊區,散佈著一些簡陋的棚屋。這里長期住著60多個無家可歸的人。有趣的是,他們有自己選舉出的管理委員會、立法會和各項管理制度,而且他們還正準備建立一套自己的「司法程序」。居民派瑞特·斯蒂文(Pirate Steve)說:「我一輩子最美好的時光不是第一次擁有跑車、自己的公寓和珠寶,而是住在這裡的日子。」

派瑞特所住的村子已經有兩年的歷史。在波特蘭市最近舉行的參政會上,居民們又提出了一項申請,希望得到這片土地的10年居住權。他們相信,隨著美國人無家可歸現象日益嚴重,他們在過去兩年中的努力能為這些同命運的人提供一種新的生活方式。波特蘭市政府正在考慮他們的申請。

派瑞特今年46歲,出生於法國的軍人家庭,在美國德克薩斯州聖·安東尼奧市長大。他以前曾是激光技師,後來在一次車禍中一隻眼睛嚴重受損,從此丟了工作。他是村中典型的例子,許多村民都像他一樣曾經擁有體面的工作和生活,但因遭受不幸或者疾病的困擾,不能支付生活開銷,最後淪落街頭。

村民的年齡從17歲到72歲不等,三分之二為男性。在他們當中,有曾經酗酒和吸毒的人,還有許多越南老兵,四、五個退役水手,但是大部分人都有專業技能。

加里·斯普瑞(Gary Spry)以前是名電工,由於他的工傷保險不能負擔一次事故導致的接二連三的手術費用,最後不得不抵押掉房子以支付費用。現在,他憑藉專業技能在村中建立起一個風車,成為特有的風能發電設備。這也是村中堅持生態環境發展至上的重要表現。在毗鄰當地監獄的土地上,種植著西紅柿、土豆和南瓜。

每週村裡都會開一次管理委員會,所有居民還必須出席兩週一次的集體會議,每週有10個小時的時間處理村中的「家務事」。消除暴力、遠離毒品、拒絕飲酒、尊重他人等規定,執行起來都是很嚴格的。任何居民不得放震耳的音樂,不能發出吵鬧的聲音,以免影響別人。任何違規的人都會被懲罰,輕則暫時驅逐,重則永久驅逐。

「我們相處得就像一家人一樣。」村中的財務出納員提姆·麥卡錫(Tim McCarthy)說,「雖然我們也會像其他家庭一樣成員間發生口角,但是我們互相照顧和關心。」提姆來自俄亥俄州,失業前曾在當地一家便利店工作過7 年。由於得了肺氣腫和其他疾病,無法支付昂貴的醫療費用,最後不得不挪用健康保險,花光了所有的積蓄。 

在這樣的經濟狀況下,波特蘭市市長維拉·卡茲(Vera Katz)慎重地對待解決流浪者住所的問題。當初她在郊區租賃土地問題上給予了支持。她說,「作為市長,我不能把這些人的安全置之度外。現在要決定的是,是否批准他們的申請。」

顯而易見的是,這些曾經流離失所的人已經展示了如何用節約的資源就能建起新的家園,在解決住房問題上取得顯著成果。毫無疑問,這些人已經成為新型「村莊」的開拓者,並逐漸得到地方政府的支持。如果不能從根本問題上解決住房問題,更多這樣的「村莊」將會不斷出現。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