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組圖:北京故宮館藏璽印賞析

 2007-01-19 01:13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璽印是憑證工具之一。國家、官吏與個人在社會生活中皆須以印記為憑證,於是官、私璽印產生了。璽印大約始自東周,代代相承,未曾間斷,完其發展,可分四期:


1、散製作期:傳世的出土古璽印最早為戰國時代的製作,印體有大小、方圓、一二三層之分,頂端作小鼻紐者最多,印文有三晉、齊、楚等國古文,布局疏朗,錯落有緻。


2、形制統一期:秦漢魏晉皆有統一印製,南北朝因之。皇帝專用玉質,稱璽,餘者用銅,稱印。這段時間之印章有大小方圓、長方等等形式,印體日漸厚重,以鼻紐、龜紐居多。印文形式秦代刻陰文小篆,有界格,兩漢魏晉的入印篆書方圓具備,被作為典範,稱為謬篆。此外有鳥蟲書及與其相類之文字,印文外加裝飾及有形印皆為東漢所常見。南北朝印章繼承魏晉之作,饒有古趣。


3、發展變化期:隋唐以後印體增大,鼻紐變成小長方形把手,直至增高成上小下寬之柱形柄。官印文字皆作陽文,由細筆微曲之唐篆變化為九疊篆,還有以西晉文、蒙文、滿文和滿漢篆書合文入印者,印邊日漸增闊,布局日趨豐滿,筆劃與空白日趨均勻。清宮的二十五寶璽為乾隆十一年(1746年)所完成,是專用於國事的傳國寶,除一金一檀木外余皆玉質,體積碩大,作各式龍紐,為前世所無,璽文有滿文、滿漢篆書合文。其它大小寶璽多為石質,乃御筆和賞鑒所用,其性質屬私印閑章,惟石料、制紐皆極精美,具莊重珍貴的特點。

 
4、繼往開來期:明清私印以石料所作為多,有少量牙角竹木之作,取代了銅質印章。印文主要由書畫家親自提刀,或由治印家鐫刻,他們皆以秦漢六朝古印為宗,創造出個人風格,如明文何,清浙徽派諸家,晚清趙之謙、吳昌碩都是名聲顯赫的大家,他們不僅為中國璽印的歷史寫下了燦爛的篇章,而對東方鄰國篆刻藝術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計官之鉩」玉印,戰國,印面1.8×1.8cm,通高1.35cm
此為戰國時期楚國印,青玉琢造,鼻鈕。印文字體為戰國古文,白文,右上起順讀「計官之鉩」四字。「計官」為官名,掌管記書簿冊事務。印文篆體筆畫挺拔。印面有陰線邊欄,與同時期銅印印面常見格式相同。此印玉色青灰,材質本身呈透明狀,細觀有天然斜紋,凝者如風吹斜柳,散者如煙雲片片。
目前所見戰國時期的官印實物大多為銅質。在中國古代印章史上,私人姓氏的印章生佩死殉乃是慣例。漢世以後因印章制度的嚴格規定,隨殉官印多是實用印的複製品。對於戰國時期各國的官印制度文獻尚無記載。就各國官印實物的綜合情況而言,均較嚴肅規整。
此件「計官之鉩」玉印可能是戰國早期殉葬官印的代用品。戰國時期的玉印目前所見以楚地為多。

 


 
「連尹之鉩」鉨,戰國·楚,印面2.1×2.3cm,通高1.4cm
鉨銅鑄,鼻鈕,鉨面有陰線界欄。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白文,右上起順讀。
此鉨為戰國時期楚國掌管居民「連」一級事務之官的官鉨。「連」為居民編製,戰時可編為基本軍事單位,「尹」是主管某地方或某事務的官吏。「連敖」、「連尹」均為楚國的官名。《左傳》載襄公十五年「屈蕩為連尹」。《漢書·灌嬰傳》亦曾記「擊破柘公王武君燕西,所將卒斬樓煩將五人、連尹一」。

 

「王間信鉩」玉印,戰國,印面2.0×2.0cm,通高1.6cm
戰國時期私印,青玉琢造,鼻鈕,印面有陰線邊欄,印文字體為戰國古文,白文,右上起順讀「王間信鉩」四字。印材綠色微暗,如葉將秋之漸黃,頗為古雅。印臺四面各有一組減地凸起的竊曲紋,印臺四面上斂成斜坡狀,斜面滿佈陰刻勾蓮雷紋。
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多以竊曲紋和勾蓮雷紋作裝飾,此後的銅器上則基本未見。戰國時期的玉印上也多採用這兩種紋飾,且在漢代的精品玉印中尚間或一見。中國古代玉印在印身上雕有紋飾者本已少見,此件戰國玉印兼具這兩種紋飾更屬罕見,且此玉印整體保存完好,是難得一見的珍品。

 

「外司爐鍴」鉨,戰國·燕,鉨面5.1×1.4cm,通高9.5cm
鉨銅鑄,鼻鈕。鉨文為戰國古文字體,朱文,右上起順讀。鉨文「外司」,即外司爐,是掌管鑄造的職官。「爐」字與燕國貨幣明刀銘文「外爐」之「爐」字相同。 「鍴」讀為「瑞」,《周禮·春官·典瑞》中鄭玄註:「瑞,節信也。」《說文》則釋:「卩(節),瑞信也。」這種戰國時期長柄長條形的官鉨目前僅見於燕國官鉨。有一種觀點認為此鉩是掌管鑄造錢幣的職官之鉨。

 

「邑尉印」銅印,通高1.3cm,印面2.1×2.2cm
印銅鑄,方形,瓦紐,雙層印臺。印面有陰線十字界格及邊欄。印文為秦篆字體,白文,右上起交叉讀「邑尉印」四字。
尉為秦代縣佐官。《漢書·百官公卿表》記:「縣令長皆秦官,掌治其縣……皆有丞尉。」掌縣中軍事。此為秦王朝官印。

 

牛形象人圖案銅印,西漢,印面2.1×1.5cm,通高0.8cm
印銅鑄,鼻鈕。印面凹鑄圖案,表現一頭戴牛首假面具的舞蹈藝人手舞足蹈地在表演。
這種頭戴假面表演的藝人在漢代稱為「像人」。《漢書·禮樂志》孟康註:「像人,若今戲魚蝦、獅子者也」,韋昭註:「著假面者也」。像人有定員,但表演時人數可能與具體節目有關,不一定是組舞。《禮樂志》載:「治竽員五人,楚鼓員六人,常從倡三十人,常從像人四人,詔隨常從倡十六人,秦倡員二十九人,秦倡像人員三人,詔隨秦倡一人,雅大人員九人,朝賀置酒為樂。」漢代少府下屬有樂府,管理禮樂與宮廷從業藝人。

 

蹴鞠圖案銅印,西漢,印面1.6×1.6cm,印體厚0.5cm
印銅鑄,雙面,一面凹鑄圖案,表現兩人對面站立,各用足面顛球,進行比賽。另一面為百戲圖案,形象較粗略,大約為傘下兩人相背而坐。
「蹴」指用腳踢或顛動物品,「鞠」指有填充物的皮球。蹴鞠作為我國古老的足球運動屢見於歷代史籍。擊劍、射獵、賽馬、蹴鞠在漢代皆為主要運動項目,極具競爭性。

 

「長水校尉丞」銅印,印面2.3×2.3cm,通高1.8cm
印銅鑄,方形,龜紐。印文為漢篆字體,五字三豎行排列,右上起順讀「長水校尉丞」。
此為新莽時官印。

 

「應衢」玉印,漢,印面1.4×1.4cm,通高2.0cm
漢代私印,白玉琢造,羊鈕,印文字體為漢篆,白文,右起橫讀「應衢」二字。印文滿格,位置勻稱,筆道不深而精神十足。印臺方正,上立一羊,玉羊大角下盤,線條優美,通體潔白無瑕,神態可愛。
此印玉色純淨,通體一色,光亮瑩潤,托於掌中,似有絲絲涼意沁入,令人愛不釋手。
以牧畜作為印鈕的印章基本上是新莽政權到西晉十六國時期的官印特徵,銅質居多,史籍中記有金印,所見實物則常以銅鎏金者為金印的代用品。其印鈕以駝鈕最多,十六國時期有馬鈕,均為各時期中央政權頒賜給少數民族首領的官印。私印則僅見羊鈕玉印,且實物數量極少,此印即其中至為精美的一方。

 

「唐安縣之印」印,唐,印面5.7×5.9cm,通高3.6cm
印銅鑄,高鼻鈕,朱文,印文部分出現重疊的筆畫,右上起順讀「唐安縣之印」。
此印為縣官署印。自南齊開始,官印印身明顯變大,改用朱文,鼻鈕加高,鈕孔增大,印綬加粗。唐代地方行政區域的設置分「道(府)、州、縣、鄉、裡」5級。其中縣又分為京縣、畿縣、諸州縣三類。京縣有長安、萬年、河南、洛陽、太原、晉陽六縣;畿縣是京兆、河南、太原三府所轄諸縣;諸州縣按轄區戶口的多少、地區的好壞分上中下三等。此件「唐安縣之印」與故宮藏唐官印「中書省之印」印的製造方法相同。

 

「華陽君印」玉印,明,印面2.05×2.1cm,通高2.3cm。清宮舊藏
印白玉質地,獸鈕,印文字體為篆書,白文,右上起順讀「華陽君印」四字。印鈕獸身肥壯,頸短粗,鬃鬣披散,尾卷貼,細琢如花,意態威猛。印材潔白,如罩冰雪,在白玉中也屬罕見,又琢造精良,造化更兼人工,曲盡其美。
此印為明代托名戰國封君璽印之作。印文中的「華陽君」本為戰國時的封君,戰國時期得此封號者有兩人。一為趙國的封君馮亭。馮亭本是韓國上黨郡守,秦國進攻時,他以上黨歸趙求全。趙惠文王在平原君趙勝的聳恿下貪利接收上黨17城,並封馮亭為華陽君。秦軍勞而無功,遷怒攻趙,趙國大受損失,「利令智昏」典故因此出。另一為秦國的封君羋戎。羋戎本楚人,《史記·穰侯列傳》載:「秦武王卒,無子,立其弟為昭王。昭王母故號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號為宣太后。……宣太后二弟,其異父長弟曰穰侯,姓魏氏,名焻;同父弟曰羋戎,為華陽君。」公元前299年,秦攻取楚國新城後,又封羋戎為新城君。羋戎以外戚關係而成為封君。

 

青玉「五經萃室」印,清乾隆,印面3.2cm×3.4cm,通高7cm
印青玉質,長方形,蟠龍鈕。印面篆書「五經萃室」。「五經萃室」與「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為一組,同貯於一木匣。
「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印是乾隆皇帝晚年經常使用的寶璽。為了使用方便乾隆帝下令製造了幾十方「八徵耄念之寶」、「自強不息」,與不同的宮殿名印合成組印,這是其中的一組。五經萃室位於昭仁殿內,嘉慶二年(1797年)乾清宮失火殃及昭仁殿,此印有經火燒過的痕跡。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