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興奮:發射首個太空艙趕超中國
日前,印度使用一枚極地衛星火箭,將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和3顆衛星同時送上了太空,這讓印度人興奮不已。因為首個返回式太空艙的發射,標誌著印度已經開始展開載人航天飛行的初步試驗。印度媒體指出,受中國載人航天的刺激,印度開始轉變太空技術方向,希望在載人航天方面追趕、甚至超越中國。
印度想比中國早登月 聯合美俄培訓宇航員
印度1月10日發射首個返回式太空艙,具有標誌性意義。如果半個月後它能被成功回收,那麼,印度追趕中國、想成為太空大國的夢想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一箭四星」發射成功返回式太空艙引人關注
當地時間1月10日上午9點22分,印度南方安得拉邦的薩蒂什達萬航天中心的控制室內,氣氛緊張到了極點。
由於2006年「烈火3」型導彈和地球同步運載火箭的發射相繼失敗,一種揮之不去的陰影始終籠罩在印度航天人的心頭。隨著「10、9、8、7……」的倒計時聲,控制室內的一些科學家,情不自禁地緊扣雙手默默祈禱。
9 點23分,44米長、295噸重的PSLV-C7點火升空。17分鐘後,運載火箭升到距離地面637公里的預定空間。最先送入地球軌道的是680公斤的印度遙感衛星CARTOSAT,緊隨其後進入地球軌道的是一顆重6公斤的阿根廷小衛星;第18分鐘,550公斤重的返回式太空艙進入地球軌道;第19分鐘, 56公斤的印度尼西亞觀測衛星被送入軌道。至此,印度「一箭四星」的發射取得圓滿成功,控制室內響起熱烈的掌聲。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範·奈爾對媒體說:「這次發射簡直無法用文字來形容。每個環節都那麼精確、完美,可以與任何一個國家媲美。」
從奈爾的這番話中可以看出,印度對此次發射表現出了不同尋常的重視程度,因為這次發射成功對於印度而言,具有標誌性意義。在火箭的搭載物中,除了3枚衛星外,首個返回式太空艙是最令印度興奮和最引起外界關注的項目。
根據印度空間研究組織透露的消息,該太空艙將繞地球飛行13天至30天,其間將進行有關微重狀態的各種實驗,然後重返地球。根據計畫,太空艙在重新進入大氣層後,將降落在印度東海岸以東的孟加拉灣。
印度空間研究組織表示,在太空艙回收階段,將重點測試「航行、制導和控制」技術。
回顧中國的載人航天之路,從1999年到2002年進行的「神舟1號」到「神舟4號」飛行試驗,都是進行的太空艙回收試驗,為「神舟5號」和「神舟6號」載人航天飛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由此判斷,印度此次太空艙回收試驗,是在為其載人航天飛行進行前期準備。
制訂雄心勃勃航天計畫 與美俄聯合培養宇航員
中國於2003年成功實現了載人航天飛行,2005年又把兩名航天員順利送上太空,這在印度引起了巨大的震動。印度科學家紛紛提出,印度也應掌握載人航天技術。印度空間研究組織主席馬達範·奈爾曾說:「如果印度人不努力進入太空,就不會有光明的未來。」
趕超中國的情緒,影響著印度科學家的決策。去年11月在印度科學城班加羅爾舉行的空間研究組織大會上,與會的印度80名頂尖科學家一致投票支持印度發展載人航天。
印度烈火II彈道導彈參加閱兵式
根據大會制訂的時間表,印度在今年1月發射和回收無人太空艙之後,將在2008年嘗試向月球軌道發射無人航天器。2014年將發射重達3噸的載人航天器,航天器可載兩名宇航員。2020年實現宇航員登月。預計整個載人航天計畫將耗資25億到30億美元。而印度的最終目標就是要趕在中國之前登上月球,以表明印度的航天技術超越了中國。
雖然印度在去年年底才最終確定了載人航天計畫,但實際上他們早已開始依托同美國和俄羅斯的合作訓練宇航員,為其載人航天計畫做準備。
1984年4月,印度首次將宇航員拉科什·沙爾馬送上了蘇聯的「禮炮7號」飛船。2003年年中,印度又選拔了兩名14歲和16歲的男性宇航員苗子,送往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培訓。此外,俄羅斯加加林宇航員培訓中心也接收了6名印度宇航員。
與此同時,印度在自主航天技術方面,已積累了一定的經驗。目前,它已經擁有了低溫火箭技術,這是實現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印度自行研發的極地衛星火箭和地球同步衛星火箭,也已具備了將大重量搭載物送上太空的能力。
如果此次太空艙回收試驗獲得成功,說明印度已經初步掌握了對太空艙進行指揮和控制的能力,距載人航天飛行又邁進了一大步。
當然,載人航天飛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過程,若要成功,印度還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比如發射和回收過程中可重複使用的熱防護系統、生命保護系統、制導與控制系統等,還需要進行多次無人太空艙的飛行試驗。預計俄羅斯將是印度主要的技術來源。
新聞鏈接 印度百姓看法不一
印度媒體對「一箭四星」的發射相當重視,幾個主要電視新聞頻道都進行了現場直播,第二天的印度各大報紙都在頭版進行了報導。報導對「一箭四星」成功發射評價很高,認為它恢復了印度航天業的信心,同時對能否成功回收太空艙充滿期待。
印度普通百姓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航天計畫呢?《世界新聞報》駐印度記者採訪了當地的一些普通人。
卡普爾先生是一名退休人員,今年70歲了。他說:「我在電視上看到了有關新聞,非常高興。對國家有利的事情就是好事。當然,我對科學不懂,具體會帶來什麼好處也不知道,但是我支持政府的計畫。」
桑傑是一名大學老師,今年30歲。他說:「看了現場直播。發展空間技術對印度整體科技進步有推動作用。我支持探月計畫。雖然要花很多錢,但印度要成為真正發達的國家,就必須使科技發達。」
薩都什是一家小商店的店主,今年40歲。他說:「我沒注意,也根本不感興趣。我的工作很忙,火箭、登月跟我生活沒直接關係。聽說搞這些要花許多錢,我感到緊張。因為錢從哪裡來呀,說不定稅又要漲了。」
邦德是一名保安,今年34歲。他說:「我第二天從報紙上看到的,沒多大意思,我也不想去瞭解。我想,如果能給普通人帶來好處,就值得搞下去。如果花那麼多錢,就圖個虛名或自豪之類的,簡直就是浪費。」
專家分析 印度想爭奪太空控制權
曾長期觀察印度太空項目發展的愛爾蘭科學家布萊恩·哈維指出,印度決定發展載人航天,表明印度的太空目標發生了重大變化。
長期以來,印度重點發展太空應用技術。目前印度有16顆人造衛星圍繞地球運行,在電訊、電視轉播、地球觀測、天氣預報、遠程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領域提供服務。
然而,眼下純粹的太空應用技術已經不能滿足印度的胃口,印度更宏偉的目標是要成為太空大國,爭奪制太空權。馬達範·奈爾在解釋放棄原來政策的原因時指出,印度太空政策發生變化基於兩點:一是我們認為將印度人送入太空是未來探索行星的根本;第二,印度的經濟蒸蒸日上,成本已不再是障礙。
有評論指出,表面上看,印度發展載人航天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中國載人航天事業成功的刺激。美國海軍分析中心的亞洲問題專家迪安·鄭就指出,「印度注視著中國,正在為國家榮譽而與中國展開競爭。」但實際上,印度背後的真正目的是為了成就大國的夢想。
歷史經驗表明,在制陸權、制海權和制空權的爭奪中,哪個國家能走在前面,哪個國家就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現代技術的發展,制太空權已成為大國競爭的新領域。能否佔據這個制高點,不僅將成為衡量一個國家力量強弱的重要標誌,而且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安危。印度一向自詡為大國,自然不會落在其他強國的後面。
- 關鍵字搜索:
-
印度
來源: 世界新聞報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本文短網址: http://m.kzg.io/b5l6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