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兩場官員滅門案讓誰震驚?

12月11日晚,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中級人民法院刑二庭庭長陳義明的兒媳推開公公的房門,只見陳義明爬在地上,身下一灘血,早已不省人事,在驚恐中兒媳隨後發現了被殘害的還有7歲的兒子,同時在衛生間地上還躺著被害身亡的婆婆和小保姆。她趕緊撥打120求救,並撥打110報警。公安部門已抽調得力干警,連夜開展對此案的偵查工作。

  甘肅法官滅門案正在偵破之中,而此前據報導,2006年12月3日,貴州警方宣布的破獲消息讓關心貴州省興仁縣長文建剛全家被殺案的公眾鬆了一口氣。然而,在新聞發布會上,媒體和受害者家屬同時提出質疑:為什麼凶手要選擇家人最多的時候實施搶劫?文建剛家產上千萬,遇害時別墅中存放著80萬元現金,凶手為何分文未取?滅門案正發生在文建剛重拳治理「黑煤礦」之時,凶手是否受人雇佣?對此,警方作出的回答仍然難解諸多疑問。

  接連發生的官員滅門慘案令人焦慮而憂心忡忡,其憂慮的感覺超過了對於案件結果的好奇與期待。雖然這兩起案件屬於不同地區,可能各有各的具體案情和結果,但是它們都發生在官員身上,一個縣長;一個是法院的庭長,都是重要的官員。都有可能因為工作上的關係得罪人,都有可能有著複雜的社會人際關係,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有著密切的聯繫,因此人們對此提出若干圍繞權力的質疑是正常的,體現了人們對於與公共利益相關人物的關切。

  對於貴州縣長滅門的多處疑點,一位專家提出:「以我研究犯罪心理這麼多年的經驗來看,只為劫財的犯罪份子會有下意識的心虛,一般情況下不可能選擇人很多的時候作案。連4歲的小孩也沒放過,一定積怨很深。」該案仇殺的可能性仍然不能排除,「曹輝有可能是被雇的凶手,更有可能是‘頂罪的羔羊’。」這樣的質疑不是憑空臆想出來的,它與被害人的生前境況有著某種密切聯繫。

  質疑就是一種法治精神。從專家質疑到媒體質疑,再到公眾質疑,說明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開始從關注切身利益到關注熱點焦點。令人遺憾的是,在重大案件的查處和判決過程中,幾乎沒有來自司法系統內部,特別是執法部門的法制機構或司法監督機關人員的質疑,這種失語和沉默是不正常的。質疑之後當有釋疑。釋疑不是照本宣科的新聞發布,不應換個形式展示已經生效的定論,不能抱殘守缺,固執其詞,更不能為了維護執法或司法部門的面子而拒不釋疑,拒不對案件進行「回頭望」。讓所有被質疑的案件都能解開疑竇,讓公眾信服,這是法治的必然訴求。

  還應該看到,公眾所釋放出來的不僅是源於同類遭劫的一種本能性的不安與焦躁,而且傳達著對於社會環境的深深擔憂。「官員滅門案」無論是謀財害命,還是泄憤仇殺,最終的結果都會透視出深層次的社會因素,而且它不是以個案的特徵激起一陣漣漪,而每一個慘案的發生都見證一道裂痕,這些裂痕無不在提醒人們對於整個社會公平公正的反思。(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