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古籍正熱拍 中國古籍潛力足(圖)

今年7月,一本罕見的莎士比亞特大裝劇本集,在倫敦蘇富比以280萬英鎊(約合3900多萬元人民幣)成交,這無疑激起了中國秋季古籍拍賣的「羊群效應」:中國嘉德推出1074部珍貴的早期西文書籍專場拍賣;上海嘉泰亦有多本早期海外古籍付拍,其中1825年《莎士比亞劇本》袖珍本,在目前的拍賣市場上也非常少見。當「洋槍」開始在中國內地的古籍拍賣市場上出現的時候,以明清刻本、抄本為主體的中國古籍善本仍以其獨有的文化價值,為眾多藏家所重視。

  一冊首版的《布萊頓硬糖》(Brighton Rock)10年前售價1萬英鎊,現在的價格已是當年的5倍,這是海外古籍投資市場火爆的一個縮影。雖然相比海外的市場,中國內地的古籍拍賣市場剛剛處於起步階段,但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古籍作為文化的載體,它的骨髓裡面還是滲透著一個國家的傳統。有關專家表示,作為投資者來說,在拍賣會上購買古代的刻本、抄本,買的不僅是古籍本身,更是其本身的一段歷史。像此次嘉泰秋拍推出的《禮記集說》,是曾經傅增湘藏園、王綬珊九峰舊廬收藏,為明代潞藩崇本書樓藏本;明代《續皇王大紀》為未見於著錄的海內孤品;清咸豐《宋拓夏承碑本》為清代著名精刻本。值得一提的是,《讀書堂詩集》稿本,是清雍正時年羹堯大逆案中被誅殺的汪景褀親筆手書的,是不在任何書目著錄的孤本,書頁前後有長篇名家題跋多處,其價值已不僅僅在於書籍本身了。

  關注古籍投資的另外一個「副作用」,就是可以利用其指導其他的藝術品門類投資。無論是中國內地的、還是國外的,都有這樣的品種可以選擇。在此次拍賣中,1944年由英國維多利亞和阿爾伯特博物館的瓷器專家撰寫的《中國瓷器藝術史》,就著錄了大量由海外機構收藏的中國瓷器。民國時期出版的《參加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出品圖說》,則記載了銅器、瓷器、書畫等各類藝術珍品。更絕的是,此次拍賣的一幅豐中鐵木刻版畫《百年大計》原作,就著錄於《山河新貌——豐中鐵木刻選》一書中,利用著錄書籍來確保拍品的品質,將成為今後藝術品投資的一大趨勢。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