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即將告別金牌痴迷症

假如您知道一枚金牌花掉老百姓7個多億,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您能高興起來嗎?

這幾天,多哈亞運會賽事充斥電視屏幕,中國隊的金牌數遙遙領先,這大概又讓一些人油然而升「民族自豪感」了吧?

據說,在西方國家,政府不會拿納稅人的錢去投資培養運動員,運動員們平時的訓練、參賽都屬民間行為,商業運作,像選拔運動員參加奧運會這樣的大型賽事,政府才出面組織,但要經過嚴格的比賽來選拔。上屆奧運冠軍如果在初選中失利,就會失去參賽資格。

而我們則不然,我們沿襲的是前蘇聯選拔運動員的路子——各省市先從學校中發現好苗子,然後送到當地的體校培養,從各地體校到國家集訓隊,都由國家財政包辦。如此培養出來的運動員,只是一個爭取獎牌的機器,他們文化水平極差,心理素質不高,根本做不到「全面發展」。

而且,他們在長期艱苦、枯躁的訓練中搞得身心疲憊,有的渾身是傷,有的英年早逝。這是「體育」嗎?這是「體罰」!難道這就是所謂的奧運精神?

看吧,得金牌者風光無限,得銀牌銅牌者好像鎩羽而歸,沒得牌牌者更是無顏見故鄉父老……難道這就是所謂「重在參與」?

我在網上讀過一篇文章,文中說:「體育總局科研所的研究員李先生透露了這樣一個數字:1988年漢城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每年10億元;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時,體育總局事業費漲到每年30億元;2000年悉尼奧運會,體育總局事業費又漲到每年50億元。按這個數據計算,雅典奧運會備戰4年,中國就要花費200億元。如果這次中國隊獲得30枚金牌,那麼每枚金牌的成本就差不多是7億元,真可謂世界上最昂貴的金牌。」

每枚金牌的培養費是7億元,這只是前期國家投入的費用,還不包括得牌後各級政府以及企業對運動員、教練的獎勵。

我們投入這麼大,就為了博得一陣口彩?就為了讓某些人興奮一個月?

有人可能說,國家在金牌榜上名列前茅,這是國家的榮耀!無論花多少錢也是值得的。如果金牌真的帶來國家的榮耀,如果金牌真的使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上升,如果金牌真的能帶動中國的綜合國力的提高,那麼,無論投入多麼大,都無可厚非。問題是,得了點金牌,就真的使中國的形象高大起來嗎?

在1988年漢城奧運會上,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東德金牌數超過了資本主義制度下的美國,位居金牌榜第二名,僅次於前蘇聯。這說明什麼?能說明東德國力強盛嗎?能說明東德國際地位高嗎?第二年,東德人民便紛紛推倒柏林牆向西德跑,「體育大國」東德終於在1989年坍塌在地,被資本主義的西德統一。

再說前蘇聯。前蘇聯與東德一樣,也是由國家投入培訓專業級的運動員與西方民主國家「業餘級」的運動員較量,結果當然是大獲全勝,以55塊金牌獨佔鰲頭。但是,沒過兩年,前蘇聯告別獨裁專政,進入加入主流民主社會。

試問,當年東德名列金牌榜第二的時候,有誰對東德崇敬不已?有誰認為東德便是世界第二強國?特別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兩個在奧運會上大出風頭的社會主義國家在一兩年後便相繼崩潰了。

也許只有東德的領導人一廂情願地這樣認為罷了。專制統治者總認為他們比人民更聰明,總把人民當傻子。他們相信,只要在奧運會這樣的國際賽事上多得幾塊金牌,就能使全國人民整日欣喜若狂、愛國愛得熱血沸騰、展望未來信心百倍、哪怕走在街上也是無比自豪。

運動員和他們的教練員在得到獎牌的時候熱淚盈眶,他們應該高興,應該激動,因為這一塊獎牌凝結了他們數不盡的鮮血和汗水,因為這一塊金牌能給他們帶來無數的財富與榮譽,因為這一塊金牌可能會改變他以及他全家的生活和命運。可我們高興什麼?激動什麼?政治照樣腐敗,工人照樣"下崗",農民照樣受著層層盤剝,商人仍得在官僚和黑社會之間週旋,知識份子照樣不能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思想……金牌並不能使我們的生活得到丁點的改善,我們高興什麼?我們有高興的資格嗎?用趙太爺對阿Q的話說:你也配!

再過一年多,北京奧運會即將舉行,相信那時中國人的金牌痴迷症會來個「最後的瘋狂」。屆時中國的金牌數極有可能會超過美國,狂熱將席捲華夏九州。但是我敢斷言,那也將是中國人永遠告別金牌痴迷症的時候。不信?讓我們拭目以待。(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李鐘琴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