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業將於下週一,即12月11日,正式全面對外開放,這將是中國金融業發展歷程中的里程碑事件,同時也是中國多數國有商業銀行需認真思考的一個時刻。
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PLC,簡稱: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等全球最大的數家銀行已斥資數十億美元,並投入了大量資源。
按照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時所簽署的具體協議,中國於下週一全面開放其銀行業,這是迄今為止改革程度最為深遠的一次,幾乎可以與1986年史無前例的倫敦金融城「金融大改革」相提並論。到目前為止,中國金融市場在許多領域仍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
但分析師認為,儘管全球大型銀行可能急於、而且最終能涉足快速增長的中國金融服務市場、挖掘規模達人民幣31.5萬億元的巨大個人與社會財富,但他們不太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在中國銀行業中贏得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光華管理學院金融教授Michael Pettis認為,對外資銀行來說,通過內部增長實現市場拓展難之又難,而且他們面對的又是中國這樣一個龐大且特殊的市場。
下週一生效的新規定將允許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理論上取消了所有經營上的地域和客戶限制。此前外資銀行只被允許在20個主要城市開展有限的此類服務。
為迎接這些變化,外資銀行已收購了當地銀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股權,擴大了分支網路,並以富裕客戶為目標積極推廣私人和外幣銀行服務。截至6月底,有71家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共開設了183家分支機構。
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大部分外資銀行業務集中於上海,外資銀行業務總量的55%和分支機構數量的30%在上海。
截至2005年底,上海外資銀行擁有的資產佔當地銀行業總資產的13%。但在全國範圍內,他們的市場佔有率總計不到2%。
Pettis指出,歷史經驗表明,外資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儘管他們整體資本基礎更強、服務更好。
在俄羅斯、巴西和美國等國家,市場開放並未導致大批客戶從本地銀行流向外資銀行。
他說,這種情況從未發生。
儘管如此,為應對外資競爭的衝擊,一些本地銀行已經改善了經營。
這些銀行還引入國際銀行為戰略投資者,以引進資金和管理技術,加強風險控制並改善服務。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駐香港的銀行業分析師顏湄之(May Yan)表示,本地銀行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中資銀行一直處於開放市場的壓力之下,現在它們們獲得更多的融資,運作方式也更加商業化。
她指出,在經歷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之後,外資銀行或將加速發展在華業務。
但這一過程也存在著諸多障礙。
銀行的規模問題或許是其中最大的障礙。儘管從全球範圍來看,各跨國銀行的規模了得,但與中國的銀行相比,前者就顯得相形見絀。
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1398.HK)擁有18,000個營業網點,存款總額高達6萬億人民幣。而中國其他大型銀行,雖然實力不及工商銀行雄厚,但業務規模也同樣巨大。
Pettis還談到,儘管中資銀行服務效率較低,顧客為了一筆業務往往要排隊等上一個小時,但多數顧客仍願意前往國內銀行,而不願把錢轉到一家他們並不熟悉的外資銀行。
雖然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市場已向外資銀行敞開大門,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規則也要求中國給予這些銀行與國內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但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的活動首先都要受到中國政府的嚴格監管。
中國政府近日頒布條例規定,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零售業務須在華進行註冊,此外,其本地業務也須註冊為獨立的法人銀行。
穆迪的一份報告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仍需面臨一系列規則及實際操作方面的限制。
根據中國監管部門的規定,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目前面臨單一入股不得超過20%、多家入股不得超過25%的監管上限。
穆迪的顏湄之認為,外資銀行有機會在大城市中爭得部分高端零售及公司業務。
她同時指出,情況將逐步改善,但短期內不會有重大進展出現。(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為了迎接這一天的到來,花旗集團(Citigroup Inc.)、匯豐控股有限公司(HSBC PLC,簡稱:匯豐控股)和美國銀行(Bank of America)等全球最大的數家銀行已斥資數十億美元,並投入了大量資源。
按照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時所簽署的具體協議,中國於下週一全面開放其銀行業,這是迄今為止改革程度最為深遠的一次,幾乎可以與1986年史無前例的倫敦金融城「金融大改革」相提並論。到目前為止,中國金融市場在許多領域仍受到政府的嚴格控制。
但分析師認為,儘管全球大型銀行可能急於、而且最終能涉足快速增長的中國金融服務市場、挖掘規模達人民幣31.5萬億元的巨大個人與社會財富,但他們不太可能在很短時間內就在中國銀行業中贏得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北京大學(Peking University)光華管理學院金融教授Michael Pettis認為,對外資銀行來說,通過內部增長實現市場拓展難之又難,而且他們面對的又是中國這樣一個龐大且特殊的市場。
下週一生效的新規定將允許外資銀行從事人民幣零售銀行業務,理論上取消了所有經營上的地域和客戶限制。此前外資銀行只被允許在20個主要城市開展有限的此類服務。
為迎接這些變化,外資銀行已收購了當地銀行價值數十億美元的股權,擴大了分支網路,並以富裕客戶為目標積極推廣私人和外幣銀行服務。截至6月底,有71家外資銀行在中國開展業務,共開設了183家分支機構。
政府公布的數據顯示,大部分外資銀行業務集中於上海,外資銀行業務總量的55%和分支機構數量的30%在上海。
截至2005年底,上海外資銀行擁有的資產佔當地銀行業總資產的13%。但在全國範圍內,他們的市場佔有率總計不到2%。
Pettis指出,歷史經驗表明,外資銀行的市場佔有率不太可能在短時間內大幅提升,儘管他們整體資本基礎更強、服務更好。
在俄羅斯、巴西和美國等國家,市場開放並未導致大批客戶從本地銀行流向外資銀行。
他說,這種情況從未發生。
儘管如此,為應對外資競爭的衝擊,一些本地銀行已經改善了經營。
這些銀行還引入國際銀行為戰略投資者,以引進資金和管理技術,加強風險控制並改善服務。
穆迪投資者服務公司(Moody's Investors Service Inc.)駐香港的銀行業分析師顏湄之(May Yan)表示,本地銀行已經做了大量工作;中資銀行一直處於開放市場的壓力之下,現在它們們獲得更多的融資,運作方式也更加商業化。
她指出,在經歷了一系列新的改革之後,外資銀行或將加速發展在華業務。
但這一過程也存在著諸多障礙。
銀行的規模問題或許是其中最大的障礙。儘管從全球範圍來看,各跨國銀行的規模了得,但與中國的銀行相比,前者就顯得相形見絀。
中國最大的國有商業銀行--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Industrial & Commercial Bank of China Ltd., 1398.HK)擁有18,000個營業網點,存款總額高達6萬億人民幣。而中國其他大型銀行,雖然實力不及工商銀行雄厚,但業務規模也同樣巨大。
Pettis還談到,儘管中資銀行服務效率較低,顧客為了一筆業務往往要排隊等上一個小時,但多數顧客仍願意前往國內銀行,而不願把錢轉到一家他們並不熟悉的外資銀行。
雖然從理論上來講,中國市場已向外資銀行敞開大門,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簡稱WTO)規則也要求中國給予這些銀行與國內銀行同樣的「國民待遇」,但外資銀行與國內銀行的活動首先都要受到中國政府的嚴格監管。
中國政府近日頒布條例規定,外資銀行開展人民幣零售業務須在華進行註冊,此外,其本地業務也須註冊為獨立的法人銀行。
穆迪的一份報告指出,外資銀行在中國仍需面臨一系列規則及實際操作方面的限制。
根據中國監管部門的規定,境外金融機構入股中資銀行目前面臨單一入股不得超過20%、多家入股不得超過25%的監管上限。
穆迪的顏湄之認為,外資銀行有機會在大城市中爭得部分高端零售及公司業務。
她同時指出,情況將逐步改善,但短期內不會有重大進展出現。(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 關鍵字搜索:
- 華爾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