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家寶親民「過度」 政治形象大打折扣

在本月1日的世界愛之病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中南海迎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來自河南、雲南、遼寧、安徽和山西等地的15名愛之病致孤兒童和患兒。

  聯合早報報導,根據中國官方與上述幾個地方媒體的報導,溫家寶和副總理吳儀當天分別佩帶了紅絲帶,提早到紫光閣等待他的少年兒童客人。小朋友們參觀過前總理周恩來辦公和居住的西花廳,接著前往國家領導人接見外賓的紫光閣,和總理聊天座談。

  中國媒體細緻地描寫了溫家寶與孩子們的對話。報導說,總理動情地對孩子們說:「無論是愛之病致孤兒童還是患兒,全社會都要關愛他們,不能歧視他們。」

  在請孩子們就座時,溫家寶也說:「孩子們,你們到家了。」

  這不是溫家寶第一次接見愛之病病人。在過去幾年裡好幾個重要的日子,溫家寶都曾在不同地方,給愛之病患者送去關懷。

  關懷愛之病患者近乎溫家寶的一項個人使命。早在2003年的世界愛之病日,溫家寶就曾經在北京地壇醫院探望過三名愛之病患者,並且大方地與病患握手,合影留念。

  去年初,溫家寶在農曆大年三十晚上到了河南省上蔡縣幾個爆發愛之病的農村,慰問病人,視察地方政府為愛之病病人及兒童修建的農村設施和學校。

  就連今年6月出訪非洲七國時,溫家寶也專程走訪烏干達的愛之病防治中心與當地患者握手。

  在國內,國家領導人接見愛之病患者是重要的政治姿態,具有強烈的政治意義,而且確實能給病人帶來實惠。各級政府部門看到上頭態度如此,在管轄範圍裡對愛之病患者的福利自然要多費點心。

  例如,曾在2003年有幸與溫家寶見面的患者李永生,就由於與溫總理的那次見面,而每個月都能得到一家藥品公司準時為他郵寄的抗病毒治療藥物。有國內評論人將總理的溫情形容為「軟機制」,並認為情感救助似乎比「硬機制」更加重要。確實,在中國當前的國家領導人中,溫家寶重感情與親民的形象特別深入人心。喜歡吟詩的他也常常引用古文來對外表達自己的憂國憂民的情懷。

  例如他訪問英國,當媒體問及他經常思考哪些問題時,他引的六段詩篇中,就包括屈原《離騷》中:「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以及鄭板橋《竹》之「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

  和另外一些官員相比,溫家寶的溫情顯然更為外溢一些。幾年來,他在災後現場慰問受災民,或者對一些弱勢群體發言時,不時感動得熱淚盈眶。不過,政治人物的一切動作都是發生在鎂光燈下,都會引起各種各樣的聯想和解讀,因此親民姿態的分寸掌握也比普通人更重要。

  政治人物切身體恤民情,固然重要,但親民可能需要做某種「度」的考慮。如果一個身居高位的人對身處社會底層的弱勢群體太過溫情,有可能讓人產生一種不真實的感覺,反而在某種程度上讓親民的形象打了一些折扣。

  在親民與情感表露時,一旦旁觀者產生異樣的感受,政治人物一片苦心所發揮的效果,可能與他的良好意願不相符合。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