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人專欄】本科生球童PK高校「急嫁族」
幹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還得要趁早———
據《重慶商報》近日報導:11月25日,西南大學2007屆畢業生秋季雙選會在該校竹園食堂火爆開場。一家高爾夫球會招聘球童,具體工作是為球員和打球客人提供球場指南、記碼、挑選球桿、查看球洞區的球場服務人員。儘管月薪僅有700元另加客戶小費,但仍有40餘名女生填表應聘。
請看用人單位開出的條件:「球童,15名,限女性,高中以上學歷。要求相貌端正,普通話流利,具有良好的語言溝通能力,能吃苦耐勞。」記者看到,在該單位的招聘諮詢臺前,前來領取應聘報名表的學生一直絡繹不絕。「我是來競聘球童的。」動物科學學院2003級的女生小朱很大方地坐到了兩名主考官面前,恭敬地遞上自己的簡歷。據小朱介紹,自己看上這個職位,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它得到一些鍛練。
「這些職業高中生就可以做,還來大學招聘,真是不把大學生當回事啊!」在現場,部分同學則表達了與小朱不同的意見,「職業是不分貴賤,但本科生當球童、做服務員,這也太有點糟蹋4年學的專業知識吧。」據瞭解,該高爾夫球會此次招聘的職位,除了球童外,還有保安員、前臺接待員、審計和文秘等,其中大多職位均只要求高中以上文化。「我們之前做過市場調查,現在的大學生觀念轉變很快。」現場負責招聘的蔡女士表示,前天他們前往重慶師範大學招聘相同的職位,收到簡歷200多份。「只招女生是因為我們的男球童名額已滿,而所有當球童的人員進進球會後,至少要接受3個月專業培訓才能上崗。」
高爾夫球場具有投入高、稅收高、消費高、消費者層次高等等特點,而我國人均收入水平及消費水平又相對偏低,即便是在大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也佔絕大多數,玩耍高爾夫球的人不是很多。這使得我國高爾夫球類運動目前發展較為緩慢,經營狀況還不理想,對高爾夫球童的需求也不大。目前,我國高爾夫球童的年收入從2萬至4萬不等。雖然這個收入不是很理想,並在人們傳統觀念裡,當球童也不是一個社會認同度很高的工作,但有那麼多大學畢業生爭當球童,這背後其實有著深層次原因。在國外,當高爾夫球童是一種很具有潛力的職業,這種潛力不是體現在較為豐厚的「小費」上,而是幹這個職業的人,能夠頻繁地接觸到社會名流,不但能擴大自身的社會活動圈子,更重要的是能遇到「貴人」,能得到名流賞識、點撥的機會,進而加大自身成功的機率。
在國外,一個很不起眼的高爾夫球童,因為偶然得到名流的賞識或者點撥,進而出人頭地的人大有人在,甚至有些人因為當球童,後來成為了億萬富翁。這也是國外許多人願意去當高爾夫球童的原因。比如,有「全球第一CEO」之譽的GE前董事長兼CEO傑克·韋爾奇,他其實只是一個鐵路工人的兒子,他小時候就當過高爾夫球童,當球童的這段經歷,對他日後的成長、成功起了重大作用。另外,富翁李嘉誠的兒子李澤鍇也當過高爾夫球童。當然,他把當球童幽默地形容為「需要一點額外的收入去追女孩子」,然而,有人說他其實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於當球童可能給他帶來的潛在機會。不僅如此,在國外,有無數的著名球星以及出色的高爾夫球運動員,他們取得成功,也多是從當球童做起的。事實上,要做一個出色的球童,如果沒有熟練的高爾夫球技是不行的,而獲得球技的過程,就是享受「打高爾夫球」的過程,這也是一般人無法擁有的享受。
各位看到了吧,這才是重點大學本科生竟聘「球童」的真正原因!然而,他們卻不知,你無法拿民主自由國家的成功經驗來套用黑暗大陸的殘酷社會,因為在這裡,是不講遊戲規則的。
那麼,我們不禁要問:一個高中畢業生就能勝任的崗位竟引來了上百名大學生,難道我們大陸的人才真的過剩了嗎?真的過剩到了連大學生要去和高中生搶飯碗的地步了嗎?
如果大學生真的淪落到這種地步,那麼讀書上大學究竟還有沒有用?對於廣大的農村家庭來說,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考上大學,以此來脫離貧窮的農村,走向富裕的城市。所以,很多家庭把脫貧的唯一希望押在了孩子考大學上。然而,昂貴的教育費用和嚴峻的就業形勢並沒有讓大多數家庭「因學脫貧」,反而出現了「因學致貧」的現象。一個家庭節衣縮食、辛辛苦苦供養了一個大學生,最終卻找不到工作,這種巨大的反差讓家長們根本無法接受。特別是在農村,如果教育投資不能得到回報,對一個家庭來說,往往是災難性的。這就難免讓「讀書無用論」死灰復燃,而這種思想對我們國家的長遠發展顯然是非常不利的。
進一步思考,高校應該為社會培養出合格的人才,最起碼能夠找到工作。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現實是大量學生畢業既失業,無法找到工作。難道這就是高校所培養的人才嗎?還有,每年高校奇高的就業率是怎樣計算出來的?目前高校只顧招生數量,看重「收錢」,不顧教育質量,難以培養出適應市場的人才,從而導致出現大學生就業率不如職業學校就業率的局面。因此,對現行高等教育制度我們應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更加徹底的改革。
與眾多大學生爭相竟聘高爾夫球童相映成趣的是越來越多的女大學生成為「急嫁族」。據《新華網》近日報導:隨著近年來就業難題逐漸凸顯,大學生們的就業期望值也在降低。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學得好不如嫁得好」的觀念開始在高校女生中抬頭,不少學生或「相親找對象」,或在網上發帖徵婚,有的甚至走進了婚姻介紹所。「急嫁族」群體的日漸龐大正引起各方關注。
比如,近半年來,在父母安排下,山西大學大四學生李麗已經歷了三次相親。三個相親對象分別為公務員、民營企業家之子、個體老闆。家境殷實、有房有車等「硬體」是李麗的父母為女兒物色人選的主要「指標」。目前,他們正在聯繫第四個相親對象,為的是「優中擇優」。據李麗的同學高毓敏介紹,像李麗這樣忙著相親,準備畢業即結婚的大學「急嫁族」越來越多。「嫁個好老公,少奮鬥20年」等口號正在抬頭,「男靠家,女靠嫁」已成為了很多學生的共識。高毓敏說:「剛上大學的時候,和男生一樣,女生同樣對未來充滿憧憬,可讀了四年大學,反倒感覺沒什麼追求了,只想找對人,把自己給嫁了。」同宿舍就有三人相過親,其中一位室友自大三以來已「相」了五個人。
據瞭解,大學「急嫁族」並非山西獨有。家在山西的浙江大學學生昝多嬌說,浙江的「急嫁」學生們更富「獨立自主精神」。如浙江大學校園網「縹緲水雲間」論壇上常有「急嫁族」們貼出「徵婚帖」,對對方及其家庭條件要求頗高,跟帖者眾,卻很少有人能符合要求。山西財經大學一些女生告訴記者,和「急嫁族」們一心扑在找對象上相比,更多的大四女生奉行「兩手抓」:一手抓學業工作,一手抓找對象。記者發現,婚姻介紹所已成為高校「急嫁族」尋嫁的重要途徑。在記者走訪的幾家婚介所中,都有在校大學生登記在冊,年齡普遍在21歲到23歲之間。太原愛語婚介的有關負責人坦言,許多未婚的成功人士希望找大學生,因為「女大學生年輕有知識,且相對單純」,而前來徵婚的大學生則直言目標是「事業有成者」。
最近幾年,知識女性的自信出現了大幅度的滑坡,成就意識明顯減弱,以婚姻家庭為中心的傳統價值取向在回歸。」山西大學社會學教授邢媛說,而這很大程度上「急嫁族」是受競爭日趨激烈的就業環境所「迫」。追其根本,三大壓力是讓女大學生們求「嫁」若渴的主要原因。
首先是求職時的性別歧視。儘管越來越多的用人單位向女大學生敞開大門,但由於人才供大於求,很多用人單位仍明顯傾向於男大學生。即使是學歷稍高的女研究生,求職時也不如男生受歡迎。剛畢業的山西財經大學研究生小楊告訴記者,許多用人單位明顯歡迎男生,她和同宿舍女生向很多用人單位遞了簡歷,也參加了多次面試,願意接收的單位卻少得可憐。其次,女性工作績效不如男性容易得到肯定。邢媛教授認為,這些都給女性在社會競爭中增加了更多的成本,女性要自由地實現個人價值更為艱難,進取意識因此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打壓。
再有,不少女大學生認為她們深受傳統觀念的影響。李麗說:「高中時,媽媽要我用功讀書。上了大學,媽媽又說女人最重要的是找個好丈夫,幹得再好也不如嫁得好。」
然而,與其說是傳統觀念的回歸,還不如說是對生活方式的一種選擇。果真如此,也無可厚非,但真是那樣嗎?要我看,「急嫁族」的蔓延趨勢正反映了當代大學生浮躁、功利的心態,其中折射的諸多問題不容樂觀。
首先是對愛情的背離。「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然而,或為嫁入豪門,或為實現「曲線就業」,或為盡快改善經濟條件,目的都過於功利,既有違道德準則,又背離愛情規律。據高毓敏介紹,有一個大三女生在學校已有男友,但在家裡的安排下與某市長的兒子相親,並決定畢業後就結婚。其次,自身價值的淪陷。記者在採訪中發現,女大學生的成就意識偏弱,相當一部分女生進入大學後存在著目標失落和價值模糊的問題。她們把上大學作為人生奮鬥的頂峰,於是進取意識日趨淡薄,很少考慮未來的社會責任,只想將來找到一位令人羨慕的丈夫。第三,「急嫁族」的出現,還凸顯出大學生享樂主義思想的氾濫。在他們看來,找個「好人家」就什麼都有了,不用奮鬥了,可以享受「一輩子」了。
綜上所述,本科生搶著當「球童」,不惜放下「身段」,為的是「虛榮」二字;高校女生爭著淪為「急嫁族」,想的是「功利」二字。他們雖都「人各有志」,但追求的方向是一致的,都想以最小的「代價」博取最大的「收益」,哪怕是被人恥笑,被人貶低也在所不惜。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惡劣的社會風氣所致,投機取巧、好逸惡勞非但不被人所唾棄,反而成為一種時尚,引得人們競相追逐,你爭我奪,無不以達到目的而舉杯相慶。他們雖來自祖國五湖四海,社會各個階層,但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80後一代」,而且還是同齡人中之「龍鳳」,佼佼者也。可是反觀他們的行為卻酷似「垮掉的一代」,實在讓人難以恭維。長江後浪推前浪,這一代人終將成長為社會的主流,未來中國的「主人」,但他們卻「未老先衰」,過早地垮掉,我們該向誰興師問罪呢?難道讓我們寄希望於「90後一代」嗎?
悲哀啊,悲哀!
- 關鍵字搜索:
-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