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的杜甫--作品欣賞
在我國三千年的詩歌歷史當中,能夠將個人姓氏冠在「詩」字上面,而成為一套專門學問,被後人不斷的研究、批注的,杜甫是破天荒的第一人。「杜詩」的偉大,不僅表現在形式、內容上,更難能可貴的,是詩中有他的人格光輝存在。杜甫生在唐朝由盛而衰的年代,一生都不得志。但是他並不憤世嫉俗,也沒有自艾自憐,反而用寬厚慈愛的胸懷包容一切。他的詩篇當中,處處流露著廣博的同情。杜甫一生寫了三千多首詩,現存的也有一千四百多首。質精量多,每一首都帶著自己的人生以及時代的影子。一部杜詩,就是一部用詩歌寫成的歷史。車轔轔 馬蕭蕭 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 塵埃不見咸陽橋牽衣頓足攔道哭 哭聲直上干雲霄道旁過者問行人 行人但雲點行頻或從十五北防河 便至四十西營田去時裡正與裹頭 歸來頭白還戍邊這種抽丁拉夫開赴前線,妻哭娘喊生離死別的景象,就是杜甫那個時代常有的畫面。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 渾欲不勝簪像這種「烽火連三月的日子」,杜甫一輩子都不陌生。但是,再漫長的黑夜,也會有短暫的黎明。那是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七四四年的夏天。這一年,海內承平,邊界無戰事。唯獨洛陽城卻發生了一起重大的文學事件:三十三歲的杜甫,和四十四歲的李白,在這裡第一次正面相逢。當時,洛陽無語,只有星空特別燦爛。而這兩顆唐代詩壇的天王巨星,一經撞擊,立刻濺出火花。他們一見如故,便相偕遊歷河南省境。天寶五年,李白向江東,杜甫入長安。兩人從此永別,不再有重逢的機緣。李杜論交,對杜甫來說,具有相當重大的意義。我們在杜詩中可以發現許多憶念李白的詩篇,如「世人皆欲殺,吾意獨憐才」;又如「死別已吞聲,生別常惻惻」等等;寫得情深意重,令人感動。我們不敢說杜甫對「詩」的感情,一定是受李白的影響。但是自從和李相交賦詩以後,詩量激增,風格也逐漸確立,這倒是真的。
下面這首「望岳」是現存的杜詩當中,年代比較早的一首當時杜甫只有二十九歲,正在漫遊當中。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杜甫的「望岳」詩共有三首,分別描寫東嶽泰山,西嶽華山和南嶽衡山。這一首詩望的是泰山。全詩不著任何一個「望」字,卻句句由望岳寫入。描寫距離,是由遠而近;刻劃時間,則又從早到晚;並且由眼前的望岳,聯想到將來的登岳。詩裡行間洋溢著蓬勃的朝氣,顯示出杜甫在青年時代漫遊生涯的快意。第一句岱宗「夫」如何描寫乍見泰山時,那種驚喜得不知如何形容才好的情景,非常傳神。岱宗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所以尊為岱宗。「夫」自在古文中通常是句首的虛字,杜甫大膽入詩,卻造成一種很新穎別緻的效果。第二句齊魯青未了則是在思索首句的疑問之後,所提出得答案。那真是驚人之句。
因為杜甫既不具體的說出泰山有多高,也不抽象的形容它有多雄偉,而是別出心裁的寫出自己的體驗。表示站在古代齊魯兩大國境之外,還能遠遠望見橫亙在那兒的泰山。他是以距離之遠,來烘托泰山之高,才思敏捷,技巧高明,並且抓住泰山介於齊魯之間的地理特點,史它成為描寫泰山的特定句子,其它山嶽是不能挪用的。接下來的第三、四句則是為上句「青未了」下註腳,描寫近望時泰山的神秀和巍峨。「鐘」字用得極好,此字一出,大自然頓覺處處有情。而「陰陽」兩字則是表示山前山後,向陽背日兩面。因為山高,所以山色的昏曉完全判割在山的陰陽面。「割」字原不足奇,但是用在這裡,拿來割開昏曉,卻是「奇險」之至,教人捏出一把冷汗來。由此可見,杜甫那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作風,應是老早養成,絕非平地春雷。我們在看「蕩胸」以下兩句,寫的是細望。先說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心胸為之蕩漾不已;又說因為長時間的凝望,簡直快把眼眶都看裂了。「歸鳥」用來表示時間。
全詩從遠望近望寫到細望,鏡頭慢慢推入,層次相當分明。最後兩句描寫由望岳而產生登臨的念頭。從這兩句豪壯之語中,我們多少也能聽出一點杜甫的雄心和勇氣來。如果從象徵意義來看,杜甫的詩歌成就,確實也當得起「凌絕頂」的稱譽。今夜鄜州月 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 未解憶長安香霧雲鬟濕 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 雙照淚痕干題目標明的是「月夜」,杜甫看到的當然是長安月才對,然而杜甫並不從自己的立場落筆,它更焦心的是妻子得知自己被補時的憂慮。所以神馳千里,直指鄜州,而寫出「今夜鄜州月」。下句的「閨中只獨看」,則頗富玄機。我們知道,閨中除妻子外,明明還有杜甫的兒女在旁,為什麼會是「獨」看呢?緊接著「遙憐小兒女,為解憶長安」就作了回答原來,妻子看月,是心系遠在長安的丈夫。但是小兒女不諳世事,那能分擔大人的憂愁呢?杜甫用小兒女的「不解憶」,來反襯妻子的「憶」,更突顯了「獨」字的深度。真是環環相扣,層層推進。如今,鄜州、長安兩地牽繫,遙想兒女的天真幼稚,再設想妻子身受的壓力,不禁生出「憐惜」之心。這個「憐」字發自肺腑,深情可感。接下來第三聯透過妻子獨自看月的現象描寫,進一步表現了「憶長安」的情景。所謂「霧濕雲鬟」「月寒玉臂」,都是遙想妻子月下憶念,愈久愈深的模樣。而想到妻子的憂心忡忡,自己也不免跟著傷心落淚。像這樣兩地看月,各有淚痕,便激發了「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干」的盼望。尤其以「雙照」而淚痕始干,加強「獨看」則淚痕不干的必然性。意在言外,引人深思。全詩借看月而抒離情,但是所抒發的,並不是一般夫妻的普通別離。我們知道,那是亂世的生離死別。我們讀得出在「獨看」的淚痕裡,浸透著天下亂離的悲哀;我們也在「雙照」的清輝中,看到四海升平的理想閃耀著。在杜甫的字裡行間,我們可以觸摸到那個時代的脈搏。我們都知道詩歌是允許跳躍,允許飛躍的一種特殊文學形式。即使是長廊牽回,溪流百轉,省去了開端,刪掉結尾,依然可以看出它的完整性。而杜甫的詩,正具備了這些優點。往往寥寥幾十字,就寫盡了家國之情。像剛剛那首「月夜」,它就是運用了徹面烘托的含蓄技巧,拈出了「獨看」和「雙照」的重要字眼,詞旨婉切,章法緊密,真不愧是詩聖,手筆果然不同凡響。
對於詩,它的要求很嚴格。他講究章法,精於練字,銳意創新。任何題材,任何體制到了他的手中,一更點化就是不朽之作。他寫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他也寫「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他寫著「此曲只應天上有」,他也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寒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總之,杜甫的好詩實在是太多了。信受拈來,都是名作。言語精煉,情感深沉,意境豪擴。杜甫「登高」出現,而眾人仰望。各位觀眾,詩聖展現眼前,正是作詩的好榜樣。您想試試嗎?現在開始下工夫,您可能就是下一位大詩人哦!祝福您。
- 關鍵字搜索:
-
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