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鞏縣石窟

位於今河南鞏義西北2.5公里洛河北岸邙山(當地稱大力山)岩層上的鞏縣石窟,開鑿於北魏晚期的熙平(516∼518)至永熙(532∼534)年間,是北魏乃至北朝彫刻藝術的最高成就。它與洛陽龍門、大同雲岡石窟一起,構成了中國石窟彫刻藝術的第一個高峰。

北魏統治者十分崇信佛教,佛教被定為國教,孝文帝曾游希玄寺,賞銀與僧侶,令建寺院,宣武帝也曾因疾赴希玄寺禮拜佛像,還選拔能工巧匠,開鑿石窟,彫刻石佛,修整佛像和殿宇。在其倡導下,皇親顯貴紛紛效法,極盡佞佛之能事,加之遷都洛陽以後,與中原傳統藝術整合,文化昌明,經濟實力也有所增強。因而鞏縣石窟規模宏偉,藝術水平也空前提高。

鞏縣石窟取得的最突出成就有三項:

第一,彫刻的整體布局整齊合理,它包含了多方面的內容,如石窟的外觀方面,窟內形式及彫刻本身的構造。其外觀無外廓,中心柱窟形,窟內而已,表現出全新的形式。

第二,是龕像發展和衣紋新形式的出現。

第三,創造了大場面的群像彫刻——禮佛圖。禮佛圖場面宏偉,方向、服飾一致,而形成了強烈的整體感,同時,藉助各種飾物,造成了全圖的層次感,使其富有變化。

立佛頭像

 

鞏縣石窟·第170龕

 

右脅侍像

 

鞏縣石窟第209龕

 

鞏縣石窟·天龍山彌勒大佛

 

鞏縣石窟(局部)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