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留學花30萬元一無所獲 稱父母為"你們中國人"

16歲時,她被父母送到了紐西蘭,帶著莫名的喜悅與憧憬漂洋過海。一個星期後,父母回國了。看著飛機在空中越來越遠,一種不知名的孤獨感和恐懼感襲上了心頭。這種感覺伴隨了她兩年,兩年裡,她體會到了留學的榮耀還有背後的辛苦。

  兩年後,當她自己以為已經開始適應這個國家的時候,父母卻將她帶回了國內,並且重新在國內考大學。一度讓她引以為豪的留學生涯就這樣無疾而終了,或許,她至今也不明白父母嘴裡所說的「變化」到底是什麼,但是在父母看來,孩子永遠還是放在身邊更放心。

  陳娟(化名)安靜地坐在記者面前,很少言語,只是和記者一樣安靜地聽著父母講述這幾年來的經歷。

  2002年,陳娟16歲,初中畢業後,中考成績不是太理想。在選擇上普通高中還是中專學校之間,父母展開了一場激烈的爭辯。因為自己的不爭氣導致父母整天唉聲嘆氣,小陳娟心裏覺得憋屈。在跟同學訴苦時,同學一邊安慰她一邊說:「實在不行讓你爸媽送你出國得了。」說者無心,陳娟回家就跟媽媽說了。父母親興奮地商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就帶著女兒去中介諮詢了。

  諮詢的結果是,父親決定送女兒去紐西蘭。「因為那時到紐西蘭留學門檻比較低,不需要有語言基礎,可以直接申請讀高中,在高中的課程中學習語言。」爸爸陳明清說起當初的決定時,言語間有掩飾不住的後悔。陳明清在一家公司做到了中層,每年大概能有10萬元左右的收入,他的愛人每年收入在5萬元左右。「其實我們就是個普通的工薪家庭,按道理是留不起學的。但我們就這一個女兒,咬咬牙,拿出了原本準備買房子的錢送女兒出去,這樣至少能拿一個洋文憑吧。」

  2002年的8月,陳娟激動地跟著父母一起飛往紐西蘭。

  初到新地方

  一切都很順利。陳娟寄宿在一個當地人的家裡,每個月交190左右紐西蘭元(約人民幣 1000元),高一的學費是1400多紐西蘭元。「兒行千里母擔憂」,父母親陪著女兒買齊了日用品,「在紐西蘭的一個多星期裡,我們壓根都不知道那裡什麼樣。每天就是忙著給女兒添置東西,告訴她注意事項,真是說得嘴都干了。」

  可是陳娟卻在度過了兩天的陌生期後,開始活躍了起來,對於父母的嘮叨全然顧不得。「說得多了,還不耐煩,不停地喊知道了知道了。」媽媽邊說邊拿眼睛看著坐在一邊的陳娟。

  一個星期很快過去了,父母要回國了,在去機場的路上,媽媽依然不斷地提醒著女兒,可是陳娟這時眼睛卻一直看著車窗外不斷閃過的高樓與田野。到了分別時,陳娟終於意識到自己即將一個人留在異國他鄉,她終於流出了眼淚。

  掛滿銀色圈圈的耳朵

  回國之後,媽媽幾乎夜夜流淚,「想女兒,想得睡不著,不知道她一個人在那吃了什麼,睡得怎麼樣。」陳明清說,整整一個月,每天晚上都要打一個越洋長途。

  牽腸挂肚卻鞭長莫及,父母在家裡想閨女想得茶飯不思,可是陳娟似乎很適應那裡的生活了。每次電話裡她總是不耐煩地告訴父母,她喜歡那裡的學校、喜歡那裡的老師、喜歡房東一家人、喜歡放學後和朋友們在一起學習。她還迫不及待地告訴家裡,她的成績非常好,尤其是英語,已經能夠完全熟練地對話了。聽得陳明清兩口子眉開眼笑,挂完電話就忙不迭地去給女兒匯錢,陳明清說,開學的時候一次帶了5萬元過去,後來零星每個月都要匯上了幾千塊錢,女兒似乎從來沒有說過嫌錢多。

  一晃一年過去了,女兒在五一節的時候回來了。「女兒一出機場我的眼淚就下來了,長高了,頭髮也長了,遠遠地衝我們揮手。」媽媽沉浸在見女兒時的喜悅中。可是,等陳娟走到近前,兩口子卻發現,原本清秀的女兒兩隻手上戴了3個大戒指,耳朵上還打著一排耳洞,掛滿了銀色的小圈圈。雖然看著扎眼,可是畢竟分開一年了,三口人還是歡天喜地地回了家。

  你們中國人就是老土

  「歐買嘎,這是女兒進了家門說的第一句話。然後就經常能聽到這三個字。」陳明清說,後來終於知道「歐買嘎」是英語「Oh!my god!(我的上帝)」的意思,可是兩口子卻怎麼聽怎麼不習慣。

  陳娟回來後就忙著上網,出去逛街,平時話很少,而且似乎對國內的很多事情看不慣。一天中午,媽媽費盡心思地做了一道蠔油生菜,原本是想給女兒多補充維生素,怕她用腦過度。可是菜一上桌,陳娟撥弄了幾下之後,說了句讓陳明清「這輩子也忘不了的話」:「你們中國人真是老土,生菜就是要生著吃,哪有弄熟了吃的啊?」女兒說話時那不屑的神情和游離的眼神,一下子沖淡了陳明清一直興奮著的心情,就連母親也一時愣在了那裡。

  「我們真的發現女兒不好溝通了,她對我們說的話和我們的觀念似乎一點都不在乎,而且自從回來後電話就打個不停,卻很少提到學習的事情。」

  兩年後回國讀高中

  陳娟高二了,往家裡打電話的次數越來越少。陳明清兩口子只得去找其他有孩子出國的家長交流經驗。可是,這一跤流,兩口子卻害怕了,朋友們說現在很多小孩一個人在國外沒有人教育,很容易學壞。而且還會比誰家有錢,沒有錢的孩子就會自卑。陳明清一想可不是嗎,短短一年多時間裏,女兒的手機已經換了4個了,還買了

  筆記本電腦,早先帶過去的衣服再也看不到她穿了,原本黑亮的長發變成了五彩斑斕的。

  兩口子趕緊又打電話追過去,可是陳娟話裡話外透著不耐煩,任憑母親說一千道一萬,她依然是那句話:「我在這挺好的,真的。」

  陳明清越想越擔心,單位裡,也有早前送孩子

  出國留學的同事,推心置腹地告訴他,現在國內的教育環境並不比國外差多少,即使要出國也得在國內打好基礎。陳明清掰著指頭算了算,這兩年時間裏,七七八八加起來已經在女兒身上花了近30萬元了,什麼成果沒有不說,還弄來夜夜睡不好覺。心一橫,老陳趕緊託人聯繫國內的學校,讓女兒回國讀書!

  「她不同意,是她爸爸親自到紐西蘭把她帶回來的。」媽媽告訴記者,陳娟回來的第一個動作就是狠狠把背包砸在了地板上,「整整一個星期,她沒跟我們兩口子說過一句話。」

  2004年9月,陳娟插班到了一所普通高中讀高三。如今,她已經考上了大學,正在讀大二。

  ■專家視點 盲目出國隱患多

  陳娟的經歷是個案,還是普遍現象?過早地送孩子出國,到底可取不可取?低齡留學生到底該如何適應兩種不同文化?

  日前,記者帶著種種疑問採訪了多位專家。

  南京師範大學留學服務中心楊老師告訴記者,陳娟的經歷並不具有普遍性。

  但是,這種現象通常發生在那些留學門檻比較低的國家,比如紐西蘭。因為去紐西蘭留學,出國前不需要學語言,通常是到了紐西蘭再學習,因此,小留學生到了國外之後,就沒有太多學業的壓力,很容易造成學業荒廢。

  南京社會科學院社會發展研究所副研究員許藝軍則表示,導致這種現象發生的根本原因在於,一些家長送孩子出國時太盲目。

  許教授說,孩子總有一個受教育和社會化的過程,如果一個小孩在父母身邊還沒有完成社會化過程,突然又換了一個環境,而且沒有人約束,那麼就更不可能完成社會化。

  因此,也就容易導致很多問題,比如孩子受誘惑等等。

  新隆輝發展(紐西蘭)公司專門負責紐西蘭留學的邱老師則告訴記者,小留學生到國外很容易產生孤獨感。

  一旦孤獨他就渴望去交朋友,這個時候如果沒有足夠的引導和教育,就很容易發生問題。

  因此,如果一定要送小孩子出國,最好能有父母一方或親戚朋友在當地照顧。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