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六十年,朝鮮之於中國始終是一個斬不斷、理還亂的利害矛盾體。從50年代朝鮮戰爭到近日的核試炸,在不同的國際大格局下,朝鮮對中國或多或少都有地緣戰略的價值。而與此同時,中國也為這個不爭氣的「小兄弟」作出過巨大犧牲,至今還揹負著太多包袱。
歷史的演進自有本身的邏輯,即便可以從頭再來一次,中朝關係的演變軌跡也難以順應人們的主觀願望。因此,在看待中國目前的對朝政策,包括分析其得失、展望其未來方向時,人們都應該避免把歷史和現實混淆起來,更要避免被事態本身和一時衝動的情緒所牽制。否則,分析就可能偏頗,判斷就會失准,決策就不能到位。
不能完全倒向任何一邊
朝鮮此次執意進行地下核試炸,不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也是忘恩負義於北京。中國是朝鮮唯一堅定和長期的保護者與支持者,在此重大問題上,它無視北京的苦苦勸告而一意孤行,暫不說是否損害了中國的利益,至少在道義和情面上都有負於中國。
本週較早時,澳洲外長唐納召見朝鮮駐澳大使,指責平壤辜負了北京的長期支持和保護,並為此替中國感到不平和委屈。而在中國方面,政府和公眾對金正日政權的不齒和憤怒情緒,也就可想而知。
也正因如此,海內外不少中國學者和輿論在譴責朝鮮之餘,幾乎異口同聲地要求中國對朝鮮採取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甚至主張中國應該拋棄朝鮮,轉而使自己「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在世界舞台上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初聽起來,這些觀點都很有道理,理論上似乎也有探討的價值。但是,在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來認真地看一下國際政治、特別是東亞安全局勢,人們也許就能發現,這些主張不僅過於理想化,而且立論之中還有若干謬誤。
謬誤之一是所謂的「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實際上,無需說其他領域,單看朝核問題,中國不僅早就全面融入國際社會,而且還在其中發揮了突出的特殊作用。朝核問題所涉及的「國際社會」無非是兩大內容,一是核不擴散條約機制,二是半島無核化目標。中國在這兩方面的努力,實際上比其他有關國家都更投入。
有些人可能是認為,中國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對付朝鮮,就是「全面融入國際社會」。這種認識更是一個錯誤。美國是這場爭執的主要當事國,若中國完全倒向一邊,後果將難以設想。可以說,假若不是中國在美朝之間頻繁地進行外交斡旋,朝核爭執恐怕早就失控。
冷戰格局使中國有後顧之憂
謬誤之二是所謂「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這種言論的背後意思,是說中國在朝核問題上不負責任或者不夠負責,其根據依然是西方輿論所指的那樣,認為中國對平壤政權不夠強硬。
實際上,從最初的起因看,朝核爭執其實是美朝之間的雙邊爭執,中國只是間接的相關者。假若美朝雙方當初能夠各自作出妥協,這場爭執就不會惡化到這個地步。
假若說中國沒有負起責任,那筆者就要試問一下:是誰在推動和拯救六方會談的進程?是誰在各方之間進行艱難的傳話和斡旋?是誰在公開和私下場合對金正日當局施加壓力?是什麼原因導致中朝政治關係出現裂痕?
至於要求中國「拋棄朝鮮」,這更是一種情緒化反應。只要好好看一下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答案,對朝鮮棄之不顧,任其自我封閉和與世隔絕下去,那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
朝鮮當局的核武野心並非始自今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冷戰初期。歸根結底,核試炸事件之所以發生,根本原因是東亞地區依然處於冷戰格局之中。
冷戰已經結束多年,但美日之間、美韓之間的軍事同盟關係,並未因新時代的到來而有所鬆動。相反,美日安保同盟近年來卻在不斷更新和加強。其意圖安在?其矛頭指向誰?
東北亞只有中朝兩國在上述安全同盟之外。因此,對於這樣的問題,它們不得不去尋找答案。如果美日是為了防範中國,那麼,中國是否還要製造朝鮮這樣一個敵人?如果是為了對付朝鮮,那麼,美日韓軍事同盟是否應該把中國納入其中?
有些人一廂情願地呼籲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但不知道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類似美日韓這樣的安全同盟為什麼不能與時併進,為什麼繼續把中國排斥在外?
絕不能反目成仇
在朝鮮問題上,中國堅決反對核試炸,其立場與其他國家完全一致。但要作出何種反應措施,中國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且更要考慮到這些反應措施是否有利於最終解決問題。
無論怎麼說,中朝之間雖非親兄弟,隔閡也日漸增大,但過去的情誼畢竟尚有殘存。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卻永遠不能改變。中國過去對待周邊小國基本上都是以「義」字為重,寧可他人負我,而不可我負他人。即便兵戎相見,例如與越南之間,中國也絕無意圖將對方置於死地。
況且,朝鮮此次核試炸,並非是中朝雙方的事情。若把它當作雙邊問題,從雙邊的角度意氣用事,反目成仇,那反而會使朝核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對中國而言,實施大範圍的嚴厲制裁和懲罰易如反掌,足可解一時之恨。但是,下一步還能做什麼?朝鮮的核武計畫是否就此自動消失?
筆者見識有限,但就80年代末以來所發生的一些事件看,西方國家在此類敏感問題上容易受情緒支配,分寸把握不當,故而帶來進退失據的結果。因此,在當前形勢下,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其外交智囊和決策者應該比其他國家都要思考得更多,看得更遠,採取的行動也更要恰如其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歷史的演進自有本身的邏輯,即便可以從頭再來一次,中朝關係的演變軌跡也難以順應人們的主觀願望。因此,在看待中國目前的對朝政策,包括分析其得失、展望其未來方向時,人們都應該避免把歷史和現實混淆起來,更要避免被事態本身和一時衝動的情緒所牽制。否則,分析就可能偏頗,判斷就會失准,決策就不能到位。
不能完全倒向任何一邊
朝鮮此次執意進行地下核試炸,不只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而且也是忘恩負義於北京。中國是朝鮮唯一堅定和長期的保護者與支持者,在此重大問題上,它無視北京的苦苦勸告而一意孤行,暫不說是否損害了中國的利益,至少在道義和情面上都有負於中國。
本週較早時,澳洲外長唐納召見朝鮮駐澳大使,指責平壤辜負了北京的長期支持和保護,並為此替中國感到不平和委屈。而在中國方面,政府和公眾對金正日政權的不齒和憤怒情緒,也就可想而知。
也正因如此,海內外不少中國學者和輿論在譴責朝鮮之餘,幾乎異口同聲地要求中國對朝鮮採取更加嚴厲的懲罰措施,甚至主張中國應該拋棄朝鮮,轉而使自己「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在世界舞台上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
初聽起來,這些觀點都很有道理,理論上似乎也有探討的價值。但是,在情緒平靜下來之後,再來認真地看一下國際政治、特別是東亞安全局勢,人們也許就能發現,這些主張不僅過於理想化,而且立論之中還有若干謬誤。
謬誤之一是所謂的「全面融入國際社會」。實際上,無需說其他領域,單看朝核問題,中國不僅早就全面融入國際社會,而且還在其中發揮了突出的特殊作用。朝核問題所涉及的「國際社會」無非是兩大內容,一是核不擴散條約機制,二是半島無核化目標。中國在這兩方面的努力,實際上比其他有關國家都更投入。
有些人可能是認為,中國完全站在美國一邊對付朝鮮,就是「全面融入國際社會」。這種認識更是一個錯誤。美國是這場爭執的主要當事國,若中國完全倒向一邊,後果將難以設想。可以說,假若不是中國在美朝之間頻繁地進行外交斡旋,朝核爭執恐怕早就失控。
冷戰格局使中國有後顧之憂
謬誤之二是所謂「做一個負責任的大國」。這種言論的背後意思,是說中國在朝核問題上不負責任或者不夠負責,其根據依然是西方輿論所指的那樣,認為中國對平壤政權不夠強硬。
實際上,從最初的起因看,朝核爭執其實是美朝之間的雙邊爭執,中國只是間接的相關者。假若美朝雙方當初能夠各自作出妥協,這場爭執就不會惡化到這個地步。
假若說中國沒有負起責任,那筆者就要試問一下:是誰在推動和拯救六方會談的進程?是誰在各方之間進行艱難的傳話和斡旋?是誰在公開和私下場合對金正日當局施加壓力?是什麼原因導致中朝政治關係出現裂痕?
至於要求中國「拋棄朝鮮」,這更是一種情緒化反應。只要好好看一下東北亞地區的安全格局,我們就會得出一個答案,對朝鮮棄之不顧,任其自我封閉和與世隔絕下去,那才是真正的不負責任。
朝鮮當局的核武野心並非始自今日,最早可以追溯到冷戰初期。歸根結底,核試炸事件之所以發生,根本原因是東亞地區依然處於冷戰格局之中。
冷戰已經結束多年,但美日之間、美韓之間的軍事同盟關係,並未因新時代的到來而有所鬆動。相反,美日安保同盟近年來卻在不斷更新和加強。其意圖安在?其矛頭指向誰?
東北亞只有中朝兩國在上述安全同盟之外。因此,對於這樣的問題,它們不得不去尋找答案。如果美日是為了防範中國,那麼,中國是否還要製造朝鮮這樣一個敵人?如果是為了對付朝鮮,那麼,美日韓軍事同盟是否應該把中國納入其中?
有些人一廂情願地呼籲中國全面融入國際社會,但不知道是否考慮過這樣一個問題:類似美日韓這樣的安全同盟為什麼不能與時併進,為什麼繼續把中國排斥在外?
絕不能反目成仇
在朝鮮問題上,中國堅決反對核試炸,其立場與其他國家完全一致。但要作出何種反應措施,中國不僅要考慮到自身的處境,而且更要考慮到這些反應措施是否有利於最終解決問題。
無論怎麼說,中朝之間雖非親兄弟,隔閡也日漸增大,但過去的情誼畢竟尚有殘存。朋友可以選擇,但鄰居卻永遠不能改變。中國過去對待周邊小國基本上都是以「義」字為重,寧可他人負我,而不可我負他人。即便兵戎相見,例如與越南之間,中國也絕無意圖將對方置於死地。
況且,朝鮮此次核試炸,並非是中朝雙方的事情。若把它當作雙邊問題,從雙邊的角度意氣用事,反目成仇,那反而會使朝核問題變得更加複雜。對中國而言,實施大範圍的嚴厲制裁和懲罰易如反掌,足可解一時之恨。但是,下一步還能做什麼?朝鮮的核武計畫是否就此自動消失?
筆者見識有限,但就80年代末以來所發生的一些事件看,西方國家在此類敏感問題上容易受情緒支配,分寸把握不當,故而帶來進退失據的結果。因此,在當前形勢下,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其外交智囊和決策者應該比其他國家都要思考得更多,看得更遠,採取的行動也更要恰如其分。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
- 關鍵字搜索:
- 朝鮮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