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老阿婆逢人說祖傳「家訓」

梅縣雁南飛茶田以東4公里,有個四面環山的古民居村落叫橋溪村,村內有16座古樸典雅依山傍水錯落其間的客家民居,這里民風淳樸,重教興文。

  村內最為典型的繼善樓,歷經104年風雨,無論是門樓石柱、木軒卷棚、鏤空金飾,還是廳堂書卷浮雕,都體現出朱氏先輩文化教育與建築藝術有機融為一體的文化氛圍。樓內生活著一對年逾八十的朱堤發、陳榮華老人。身板硬朗的陳榮華阿婆耳不聾、眼不花,精力充沛,她把記者領到正堂二樓,鑲在大廳兩側牆壁上的十二塊陰刻長形木條幅特別引人注目。陳阿婆介紹說,這是「朱伯訪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訓),是當年秀才祖父輩芷秀所書。遺憾的是掛在東面的六塊上半部分當年被「紅衛兵」鑿掉,下半部分則因「紅衛兵」當時急於出外「造反」而躲過一劫。眼前這倖存一半的「家訓」,仍是金光閃閃,全部採用上等進口樟木為底板,經烙印鍍金而成,精心製作,足見朱氏對後代教育的一種鞭策和期望。

  別看陳阿婆已80歲,記性特別好,念起《朱子家訓》滾瓜爛熟,從「黎明即起灑掃庭除」到「施惠無念,受恩莫忘」及至結尾一字不漏。她說,其長輩歷來都是以《朱子家訓》為座右銘來教育鞭策子孫後代的,朱家要求不但要熟背,而且更要深刻領悟,作為待人處事的行為準則。陳阿婆回憶說,小孩從六七歲起便要讀背「家訓」,長輩們常說,先熟讀背誦,然後再慢慢理解領會。背不出來的,不但要挨餓,還要罰面壁思過,到讀小學時,許多孩子都能熟背「家訓」,以家訓為準則,天天對照檢查。

  陳阿婆頓了頓說,就是我們這些長大才嫁過來的媳婦,也要熟讀、熟背,每天早早起來第一件事就是背家訓。由於世代重教興文,現村中朱、陳兩姓200餘人中,便有大學生80多人,還湧現出不少政界名人、科技精英、華僑領袖、商賈能人。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