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頭暖足老少皆宜

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脈法》云:「聖人寒頭暖足,治病者取有餘而補不足也。」「寒頭暖足,補虛瀉實」是中醫臨床診治要則。

中國早期醫學經典《內經》說,從人體十二經脈和三百六十五絡脈的循行走向表明,精神氣血,特別是陽氣均上走於頭面,故頭面陽氣最充足,功能最多,也最能耐寒。唐代名醫孫思邈指出:「人頭邊勿安火爐,日久引火氣,頭重目赤。」中醫診治都遵循頭部宜寒不宜熱的原則,溫針、艾灸只用於肢體和關節,頭面部為禁忌。現實生活中根據「寒頭」原則,冬天堅持用冷水洗臉,既可增強抗寒能力,又能有效預防感冒。不少人一年四季始終用冷水洗臉,有人甚至先深吸氣後將頭面部浸入水中,如此反覆多次,持之以恆,常年無感冒。保持頭部寒涼還有助於安眠。科學研究發現,讓頭部溫度低一些可盡快進入夢鄉。

與「頭為諸陽之會」相反,足部則為陰氣重地。《內經》說:「陰並於下,則足寒。」民間亦有「寒氣從腳上起」之說。《備急千金要方》說:「每年農曆八月一日後,即微火暖足。」下肢最受寒邪入侵,應注意足的保暖。「若要身體安,三里常不干」,經常針灸或按摩足三里和湧泉穴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讓熱氣溫遍全身,以驅寒防病。

「寒頭暖足」的中醫論斷已歷時2100年,不論在理論或實踐中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更有不少國內外健康長壽者的親身體驗。如時下盛行的足浴按摩等,顯現出祖國傳統醫學的深厚底蘊。
本文留言

作者朱明德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