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從容一曲《廣陵散》名傳千古話稽叔

 2006-10-02 00:58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0
    小字

嵇康就要被處死了,臨刑前,他泰然自若,對著學生和圍觀的民眾,要來古琴,彈了一曲《廣陵散》。曲終,說道:「過去袁孝尼多次要學,都被我拒絕。《廣陵散》從今以後成絕響矣!」這《廣陵散》乃中國音樂史上十大名曲之一。當時,有三千太學生上書,請求以嵇康為師,朝廷拒絕。據稱,嵇康被殺後不久,擅權朝廷的殺人者司馬昭也後悔了。

這就是歷史上最優美、最從容赴死的故事,它發生在公元262年,嵇康時年39歲。

嵇康,是魏晉時期有名的「竹林七賢」之一,當時有許多人傾慕他。欣賞他的人稱他:嵇康身長七尺八寸,風姿特秀,見者嘆曰:「蕭蕭肅肅,爽朗清舉。」或云:「肅肅如松下風,高而徐引。」山濤曰:「稽叔夜(嵇康字叔夜)之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獨立;其醉也,巍峨若玉山之將崩。」

人們用「玉山」比喻嵇康的風姿。後來「玉山」喻指風姿俊美的男子。用「玉山自倒、玉山傾倒」等形容男子酒醉後醉態。李白《襄陽歌》詩:「清風朗月不用錢買,玉山自倒非人推。」成語中的「興高采烈」的出處也與嵇康有關,劉勰《文心雕龍》:叔夜俊俠,故興高而採烈。

嵇康因鐘會進讒言於司馬昭而被殺。鐘會是當時有名的公子,因才能出眾頗得朝廷賞識。一直也想結交名士嵇康,有一次鐘邀約了一夥當時積極入世的所謂能人才士,突然造訪嵇康,生性孤傲不群的嵇康,正在大樹下設爐打鐵,旁若無人,揮槌不止,一句話也沒有說,鐘會悻然而去。臨走時,嵇康問:「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到是反應很快,答道:「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這一問一答成了文壇名句。

從此也埋下了鐘會的嫉恨,上書司馬昭:「康上不臣天子,下不事王侯,輕時傲市,不為物用,無益於今,有敗於俗,……今不誅康,無以清潔王道。」時值司馬昭正為自己擅權朝廷為正義人士不恥,或嵇康一類的名士的不合作而惱羞成怒,殺了嵇康正合其意。

所以「司馬昭也後悔了」,實際上悔在他的妒嫉與殘忍,竟使嵇康更加清名遠播,嵇康的風骨成為中國文人推崇的精神,從容赴死成為一種境界。

可見精神不死,代代相傳,大大超越了皮囊,且更具生命力。其實人能在生死面前一無所懼,已是超越了人的肉體了,稱之為神的狀態,而精神不朽,正說明瞭所謂精神是生命的另一種存在與表現形式。否則他何以在我們生活的空間能持久地延續、表現?雖然我們的眼睛看不見,手也摸不著,卻能實實在在感受到、體會到,那實則是生命的升華,一種更高級的物質,一種更高級的生命存在狀態。

這裡不妨還舉一個有名的例子,曹操形象難看,自己也認為是形貌猥瑣,不能在遠方國家來訪的使者面前顯示威儀,就讓當時最具堂堂儀錶的崔琰裝扮成魏王曹操,他自己則握著刀立在坐榻旁邊。這就是為人代筆作文章之典故「捉刀」之來歷。接見完畢,曹操派探子去問使者:「你看魏王如何?」使者回答說:「魏王那雅正的儀容風度非同尋常,但坐在旁邊持刀的人物,才是真正的英雄啊!」

可見主宰人的不是簡單的外形而是人的「神」。也並非是思想,因為曹操連一句話也沒講。為什麼叫「精神」,人皆有神,「精神」即神之精華也。人無神,則稱為「行屍走肉」;無德,則稱為「禽獸」,人亡,非真如燈滅,其「神」則離其皮囊,入六道輪迴。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