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版歷史教科書的改變意味著什麼

最近,上海使用新編歷史教科書成了一大新聞。儘管有關報導提供的信息非常簡單,但卻有不少海外論者認為,這預示著中國教科書的改革,甚至還大膽斷言「中 國最繁榮城市的學校將馬克思主義放進書櫃」;更有人認為,上海的教育模式有可能推向全國,今後學校教育不再灌輸馬克思主義。


筆者手頭並無這部新版歷史教科書,但因為近兩年在研究中國的中學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版本),故對中國教科書的編寫發行體制有所瞭解。這裡簡單介紹有關信息,在此基礎上對所謂「中國教科書體制改革」再作判斷。
中國教育部1992年8月頒布《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畫(試行)》,從此教學計畫改為以教科書為核心的課程計畫。這一編寫制度亦沿襲至今。高中教科書亦按照教育部頒發的教學大綱編寫。

這套課程計畫共分兩大環節:

(1)統一頒發教學大綱。教學大綱的編寫由國家教育部組織人員編寫,中小學各科一共有24門課程的教學大綱。

(2)教科書的編寫實行一綱多本。除少數地區之外,全國大部分地區採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根據教學大綱編寫的教材。所謂「少數地區」,一是指經濟發達地區, 如上海、浙江可以根據各自地區特點,按照教學大綱編寫教材,今年開始又有岳麓版教科書供選用。二是指經濟落後地區,如河北省教委可以編寫複式教學的課程教 材。所謂「複式教學」,是因為中國落後地區沒有足夠的師資力量與教室,故此將兩個或兩個以上年級的兒童合編在一個班級,採用直接教學和佈置、完成作業輪流 交替的形式。

介紹這套制度,首先是想說明,上海本來就可以單獨編寫中小學教科書,這次新版歷史教科書最多說明上海又修改了其教科書, 不能說明它預示著全國中小學教科書將作同樣改動。而灌輸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教科書並非歷史,而是《思想政治》。據參與過政治教科書編寫的人介紹,教育部官員 向他們傳達:政治教科書的編寫原則須經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討論通過。

其次,上海中小學教科書與其它地方不同,有時也並不全是好事。 比如當年江澤民在任時,上海語文教科書曾將江澤民「游黃山詩」入選,並將這首詩歌解說成藝術價值超越於許多詩家的曠世佳作,只能說這是阿諛之舉。因為無論 從詩的意境及品味來說,如非作者領袖身份,恐怕根本不夠資格入選教科書。

第三,據有限的文字介紹,上海新編輯的世界歷史課省略了有關戰爭、中國歷代王朝和共產黨的革命史,取而代之的是有關經濟、科技、社會習俗和全球化,恐怕也未見得這種「編纂改革」是成功的。這種編纂原則倒與中國政府 控制媒體的策略相同,即消解受眾的政治意識,開放非政治層面的信息。

但從人類文化傳承這點來看,這一編輯原則恐怕是舍本求末之舉,因 為歷史興衰,尤其是文明的興衰,其主幹就是政治的興衰,經濟、科技、社會習俗的變化往往受制於政治的變化。而教育一向是國家意志的承載物,不僅是知識的授 受過程,還包括文明的傳遞。我不相信這種殘缺不全的歷史教科書能夠承載如此重任,在如此教育之下,學生們的歷史知識將比以前更加殘缺──原來的歷史教育有 如膠片的負面,而現在則是將歷史圖片的大背景全都刪除或者更加模糊化,成為一堆歷史的碎片。

在中國,教科書編寫體制的改革,完全受制 於政治因素。所有的教科書從編寫、審查到發行,有一整套嚴格的管理制度,由國家教委負責,每個環節都有國家力量介入,以保證「國家意志」在教科書中得到充 分體現。而中國是個一黨專制的國家,所謂「國家意志」,其實就是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意志。在中國當局目前加強社會控制的大背景下,既不可能期望上海教科書改 革能夠闖出一條新路,並帶動全國教科書體制改革,甚至也不可能期望全國教科書改編能夠不再貫徹中國共產黨的政黨意識──這不是理論,而是常識。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本文留言

作者何清漣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