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八大名臣

 袁世凱, 字慰庭(又作慰廷或慰亭),別號容庵,因其為河南項城人,故又稱袁項城。生於咸豐九年(1859)八月二十日。他五短身材,頸粗腿短,走路正八字步,民間傳說他是「西山十戾」中的「癩蛤蟆」投胎轉世。袁世凱年輕時科場失意,22歲棄文從軍。曾隨軍東渡朝鮮平叛。甲午戰爭後,被李鴻章舉薦到小站編練新軍,掌握了一支7000多人的武裝力量。從此,逐漸為清廷所倚重。

  袁世凱是清末政治舞台上一個縱橫捭闔的重要人物,從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晚清新政到辛亥革命,都與其有密切聯繫。

 鰲拜, 生年不詳,卒於康熙八年(1669),滿洲鑲黃旗人。他的叔父費英東早年追隨努爾哈赤起兵,是清朝的開國元勛。鰲拜本人隨皇太極征討各地,戰功赫赫。順治去世,遺詔命鰲拜與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共同輔佐年僅8歲的康熙皇帝,為輔政四大臣之一。康熙八年,鰲拜因專擅弄權而被拘禁,不久就死於幽所。鰲拜的一生可謂大起大落,大喜大悲。

  縱觀鰲拜的一生,早年戰功赫赫,雖偶有波折,但還算是榮寵一時;又歷事三朝,但最後他卻因擅權而被革職抄家、身死禁所。

 在清朝近300年的歷史中, 以廉潔著稱的官員不算少,但其中著名的當推曾被康熙帝譽為「天下廉吏第一」的於成龍。

  於成龍,字北溟,別號子山,山西永寧州(今山西離石)人。生於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卒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四月。他出身於一個官宦家庭,其先祖和父親都在明朝做過官。受家庭熏陶的於成龍性格端莊,不苟言笑,又才智過人,勤儉耐勞。

  於成龍是清康熙年間的重要大臣。他在明崇禎十二年(1639)曾經參加過鄉試並中副榜貢生,但因為父親年邁需要照顧而沒有出去做官。直到45歲才以明經謁選清廷吏部,被授以廣西柳州羅城縣知縣。此後,他歷任知縣、知州、知府、道員等地方官,一直做到藩臬二司(按察使、布政使)、督撫大員,所到之處,皆有政聲。尤其是始終清廉自守,多行善政,深得士民愛戴。

 紀曉嵐(1724∼1805), 名昀,曉嵐是他的字,直隸河間獻縣(今河北滄縣)人。據史書記載,他一生詼諧、滑稽,機敏多變,才華出眾,給後世留下許多趣話,素有「風流才子」和「幽默大師」之稱。他是清代著名的學者、詩人、目錄學家和小說家。總體而言,他的一生與民間傳說中的形象和銀屏上的形象存在很大的不同。

  據史書上記載,紀曉嵐「貌寢短視」。所謂「寢」,就是相貌醜陋;所謂「短視」,就是近視眼。長得醜,近視眼,口吃,這些生理特點都成為紀曉嵐一輩子與乾隆貌合神離、不得乾隆真正信任的重要原因。

  相貌醜陋的紀曉嵐卻偏偏又碰上乾隆,所以即便他再才華橫溢,也難得到真正的重視,難以參與重大的政治決策,只能以文字安身立命。紀曉嵐只能做乾隆的詞臣,而難以做乾隆的寵臣、重臣。紀曉嵐一生中兩次任鄉試考官,六次任會試考官,三次任禮部尚書,均是這種際遇的體現。這種官職並無重權、實權,只是大清朝廷的擺設而已。

 和珅發跡很早,20多歲的時候受到乾隆賞識,此後便平步青雲,迅速成為大清帝國政治舞台上一手遮天的人物,聞名全國。

  但是人們對他的早年生活卻所知不多。和珅是滿洲正紅旗人,他家曾一度被抬入正黃旗,獲罪後其家屬又被劃歸正紅旗。有人說和珅出身「貧賤」、「卑微」,估計是和珅當政時升遷太快,又飛揚跋扈,故被人所痛恨,遭到過他打擊、排擠的人,故意造謠,以表示他不配當宰相。當然,和珅出生時,家境並不富裕,卻是事實。從許多野史中可以知道,和珅童年時曾在家裡與弟弟和琳一起接受私塾先生的啟蒙教育。又由於他的父親曾任福建副都統,所以和珅10來歲時,得以和弟弟一起進入咸安宮官學。咸安宮官學實際上是一所師資力量雄厚、學生質量很高的全國重點學校。

 清嘉慶十六年(1811)十月十一日,在湖南長沙府湘鄉縣一個叫白楊坪的偏僻村莊, 誕生了一位對晚清歷史影響頗大的人物——曾國藩。

  可以說,曾國藩真正走上歷史前臺,施加他對中國近代歷史的獨特影響,是以他在原籍襄辦團練、協助地方官籌辦「防剿」開始的。這不僅關係到曾國藩的一生榮辱,而且關係到大清王朝的氣脈運數。從這時起,曾國藩的才能和個性逐漸得到展示;也是從這時起,人們給了他各式各樣的罵名和美譽。

  當我們擺脫各種政治因素後,從歷史實際出發,可以看出曾國藩是晚清歷史上一個非常複雜的人,他身上匯聚了中國幾千年傳統文化的精華和糟粕,他是中國封建王朝的補天者,他「承往古衰朽之續」,又「開近代風氣之先」,他實現了從理學家到洋務派的轉變;他是近代軍閥的開山鼻祖,是地主買辦階級的精神偶像;他也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化身。

 
李鴻章, 本名章桐,字漸甫,號少荃,晚年自號儀叟,在家排行老二,道光三年(1823)正月初五出生於安徽省廬州府合肥縣磨店鄉(現屬肥東縣)。父親李文安官至刑部郎中,記名御史。因此,李鴻章也算是官宦世家出身。

  李鴻章一生的軌跡用他自己的話,可以概括為「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李鴻章是晚清權傾一時的人物,他的一生幾乎與晚清相始終,晚清中國的命運與李鴻章密切相關。李鴻章以鎮壓農民起義起家,太平軍和捻軍將士的鮮血染紅了他的頂子;他出洋訪問、創辦中國近代企業,是洋務運動的先驅,在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中留下了難以抹除的影響;《馬關條約》和《辛醜條約》都是由他談判而最後締結,他的言行一定程度上關涉到晚清政府的命運。誠如梁啟超《李鴻章傳》中所說:「四十年來,中國大事,幾無一不與李鴻章有關係。」

  李鴻章又是一個頗為複雜的人,他熱衷權勢,長期掌控著清政府的內政外交軍事大權,聚集一批軍政人才為其所用;有同僚稱其可殺,康有為拒絕他加入強學會,孫中山向他上書變法。如此等等,使得李鴻章的一生極富傳奇性。



 劉銘傳,字省三,號大潛山人,道光十六年(1836)丙申生於安徽合肥西鄉大潛山下之蟠龍墩,祖上世代以農為業。他的父母是老實巴交的莊稼人,父親劉惠人稱「劉老好」。據說他二目如電,說話嗓門很大,同年齡的夥伴都怕他。後來上了私塾,他也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好好讀書,而是喜歡自己身為一方「主帥」,帶領一群小夥伴玩開仗的遊戲。他不屑以農耕為業,更不想通過科舉榮身,對「四書」、「五經」沒有興趣,而喜歡研讀兵書、戰陣、五行雜書,傳說他曾經登大潛山仰天嘆曰:「大丈夫當生有爵,死有謚,安能齷齪科舉間?」

  同治元年(1862),劉銘傳率所部加入李鴻章的淮軍。在參與鎮壓太平軍的戰爭中,劉銘傳受到李鴻章重用,遷升很快,由千總、都司,很快提升為總兵,29歲就擢升為直隸提督,成為淮軍名將。

  正如姚永森先生在《劉銘傳傳》裡寫的那樣,劉銘傳的一生主要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鎮壓太平軍和捻軍;第二是保衛臺灣、抗擊法國侵略者;第三是擔任首任臺灣巡撫六年時間內開發和建設臺灣。這位出身農家的將領,曾經販過私鹽,嘯聚山林,其人生頗具傳奇色彩。
本文留言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