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自己最恐懼的地方前進(圖)

 

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有創意的自我,透過困難的閱讀、驚奇的旅行,發現不一樣又深刻的自己, 你就會遇見創意。

在製造業的年代,每個人都活在非常安全的環境。製造業面對的是一個變化性比較低的社會,它的工作邏輯是效率的、紀律的、按部就班地學習和成長,所有東西都有跡可循,讓人覺得安全感比較高。

在創意的社會中,你的idea卻必須朝生暮死,你的身體要隨時適應流動,你的公司可能倒掉了或者被人買了,一切都不一樣了,而且消費者變化多端,你永遠抓不住。

生存在現代這個社會應該滿痛苦的,這個痛苦來自於你要開始有創意。在製造業的社會裏,你只要有生產力,沒有自主性反而是一件很好的事;但是在現代,自主性代表生產力,進入個體化的時代,每個人都會面臨社會給你的壓力──給我你的創意!


閱讀有方法才有想法

創意本身和一個人的主體性絕對有關。假如你不變成主體,就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也就沒有創意。那麼,人要怎麼變成一個主體?方法就是閱讀。

看書有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臣服式的閱讀,先向作者投降,你才知道作者要講什麼。這是個不容易的習慣,大部分人都沒辦法度過第一關,就覺得書很難,或是書裡講的東西和你過去的信仰不太一樣。90%的人看書是為了證明自己的想法有知音,但那是沒有幫助的。

第二階段則是展開對話式閱讀,也就是批判式閱讀,以作者認識的世界或告訴你的知識和想法為基礎,開啟你和作者的對話。

我大學的時候都去讀很難、遠超過我能力的書,死啃、硬讀,強迫自己。讀書有個好處,你可能看五本書都看不懂,但是每本書都會幫你看懂多一點。讀書很辛苦,可是肉體和心靈的痛苦是創造主體性的一個條件。痛苦來自於很多茫然不知所措、不理解,可是你又要找出路、找答案。

一般人若現在沒有讀書的能力,可以從看經典著手,例如《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等。讀經典是要開發深度自我的能力,找出有創意的你。

旅行愈困頓愈有體驗

旅行也是一個激發靈感的方式,因為旅行帶你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境地,讓你各方面都碰到困難。你要面對未測的危險、語言的障礙、連用餐都不曉得怎麼點菜的尷尬,當然這是指自助旅行。

我有過很多奇怪的旅行。例如1989年我到中國自助旅行,從北京包了一部車一路開到西安。那時候大陸只有碎石子路,坐了一天車,到了旅館裡,身體都還在搖晃。我們在陝北時,路上肚子餓,就敲人家的窯洞,「大嬸,肚子餓了,能不能煮個飯吃?我們給你錢,煮飯給我們吃。」我們走到哪裡住到哪裡,找不到旅館就再往前行,我也在冬夜裡住過沒電沒暖氣的招待所。當你過得很輕鬆舒服時,其實不會有深刻的體驗。

1991年,我又到歐洲自助旅行,從巴黎開車到開羅,路上各式各樣的狀況都有。車子被拖吊、吉普賽小孩搶你的錢、在羅馬碰到新納粹。當我們到達文西機場準備還車前,先將車上的一大包垃圾丟掉,回到停車場取車時,四輛警車把我們團團圍住,那時候發生不少亞洲人進行的爆炸案,我們被當成恐怖份子了。不過,Nothing to lose,日復一日像齒輪一樣的生活令你我疲倦,旅行充滿了我們期待的驚奇。

不怕辛苦往深處挖創意

創意永遠可以學習。每個人都有兩個我,一個是有創意的你,一個是沒創意的你。要讓自己有創意一點,是透過生活的改良,重點是發覺自我,因為有創意的你藏在很深的地方,你要把他挖出來。這個過程很辛苦,因為認識自我並不是太順利愉快的經過,然而你會找到真正可以完全自我開展的內在,你會愈做愈有趣。

所有東西的創意都不是憑空而生,背後都對應著某個時間和體力的鉅額付出。現代人要怎麼樣有創意?就是你要往自己最恐懼的地方前進,並永遠挑戰大家都認可、深信不疑的真理。

 

本文留言

作者林婉蓉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