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報導】南水北調西線賽三峽 專家聯手保衛黃河長江

 

繼三峽工程之後中國啟動的又一項世界頂級工程南水北調,以東、中、西3線,設想與長江、淮河、黃河、海河四大流域聯結,形成水資源開發「四橫三縱」的總格局。其中,東線、中線工程已於2002年底開工;西線工程計畫於2010年開工、2050年完工,目前已進入「倒計時」。7月底,四川學界諸多名流聯手上書中央,質疑西線工程恐「救不了黃河,還毀了長江」,也破壞青藏高原的生態環境,呼籲須慎之又慎。

艱險賽三峽工程

南水北調西線工程設想從長江上游引水入黃河,解決西北地區和華北部分地區乾旱的局面。從金沙江上游通天河出發,修筑一條「V」字形「人工天河」,穿越崇山峻嶺、漫漫草原、戈壁黃沙,經貫通巴顏喀拉山總計長達490公里的輸水隧洞後,再橫跨雅礱江、大渡河,最後流入黃河。計畫調水總量約170億立方米。

由於黃河河床高於長江相應河床80450米,該工程不得不筑高壩壅水或用泵站提水,並開挖長隧洞穿過阻隔在長江、黃河之間的巴顏喀拉山。無論採取何種引水方式,都要修建約200米高的高壩和開挖100公里以上的長隧洞。

西線工程地處青藏高原,海拔30005000米,同時又是中國地質構造最複雜的地區之一,地震烈度大都在67度,局部89度,在此高寒地區建造約200米的高壩和開鑿埋深數百米、長達100公里以上的長隧洞,工程技術之複雜,施工環境風險之艱鉅,被國內傳媒譽為「曠古工程」。四川省社科院學術顧問林凌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國地質調查局青藏高原地質研究中心劉寶珺教授等專家表示:「我們深深感到,西線工程比三峽工程不知要難多少倍,風險也不知要大多少倍。」

 聯手保衛黃河長江

據《21世紀經濟》824日報導,四川學界諸多知名人士7月底聯合撰寫了「南水北調西線工程備忘錄」。牽頭人除林凌教授、劉寶珺院士外,還有四川省水力發電工程學會會長馬懷新,四川省社科院西部大開發研究中心秘書長劉世慶教授等。

林凌教授表示,在維繫中華民族生存發展的大江大河的源頭營造「人工天河」,無疑是在「太歲頭上動土」。他在「備忘錄」中提出了9個應特別值得關注的問題,如西線工程的實施對青藏高原整體環境的影響,會不會對中國氣候以至亞洲氣候帶來不良後果;青藏高原目前正處於冰川退縮期,西線調水170億立方米有可能嗎?東線、中線的目標是城市供水,西線供水究竟供給誰?西線目標是以沖沙為主,是不是正確?

劉世慶教授也對西線工程表示擔憂,「西線工程會不會救了黃河毀了長江,甚至救不了黃河還毀了長江?」

他們認為水資源開發應實現「三個超越」:一是告別改造、征服自然的幻想,實現順應和尊重自然的超越;二是實現從單一水利部門的規劃決策向公共規劃論證體系的超越;三是從追求單純的截流調水到追求國家安全,人與社會、自然、環境協調發展的超越。

本文留言

作者看中國記者林雅麗綜合相關文章


近期讀者推薦